编者按
从省厅干部到林校教师,再从国际基金会到本土民间机构,或许这样的人生倒过来更符合社会普遍意义上对于成功的定义。倘若回顾过往,这样的逆行有后悔吗?这种逆行带给个人和世界的改变和意义又是什么?
让行动者看得见和被看见,本期恒星播客我们邀请了恒星计划一期学员——新疆山水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创始人杨曙辉来分享她的人生“逆行”故事。对话嘉宾是高思发(高队),一位“五·一二”大地震催生的环保人和行动研究的实践者。主持人,李大君,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恒星计划操盘手。三人一台戏,这场对话所带来的不止是“逆行”所达致的解惑之旅,还有环境可持续背后的关系可持续。
每一次逆行,都是一种召回
底色——感性的理想主义
从西北林学院到新疆农业大学,从林业厅到林业学校,从国际基金会到本土草根组织,每一次选择似乎都没有来得及细细思索,由性子、凭着感觉来,随性而纯粹。
每个人都会带着一个过去的自己。至今,我仍会想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青春时期,那时空气中处处弥漫着理想主义的气息,银幕上是苏联的乡村女教师在茫茫夜色中走在山巅的侧影,大学校园里女生喜欢的是流浪诗人和校园歌手,课本里描写的是苏维埃战士踏着泥泞修铁路时灌满雪水的靴子,书桌上刻着的偶像名字是排球女将小鹿纯子。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聚会,弹着吉他,谈论诗歌、音乐、绘画、电影的时候,你觉得所有的一切都让你的眼睛发亮,相信光明的存在,永远抱有希望。
1992年大学刚毕业的杨曙辉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口号,也是那个时代的行动。那是一个剧烈变革却不会让人割裂的时代,有了想法就可以去试验、去实现。不指望英雄降临,不指望大人物出手,也不等待更厉害的法律、政策和技术出现,不是抱怨,而是建设,自己能做什么,就从此时此地做什么。
节点——职业的积累
从林业院校毕业后,来到新疆自治区林业厅组织人事处做人事考核干部。也许是始终留恋校园的单纯,也许是感觉到自己的行事风格并不适合行政机关,在林业厅没几年就申请到了林业学校工作。
回到校园,除了给学生上课外,还担任教务处副主任,参与教学管理,作为课题教学法的课题组主要成员,开始了解项目。后来,还参与中日林业合作项目(JICA)和中德林业培训项目,开始接触项目管理。被学校选派到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进修英语,在当时国家林业局的同学的帮助下,也接触到了国际林业合作项目,接触到了不同形态的机构,开阔了视野。结束在北京一年的学习回到学校,感觉到学校的发展没有和外部世界同步,人的成长改变、发展的理念还没有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于是辞职,去到了国际公益机构——救助儿童会新疆项目办。
救助儿童会是我公益行业的启蒙之地和成长摇篮,在这里我开始全面了解公益项目的策划设计、问题分析、执行监测、预算及团队管理,接受到了社会发展领域的理念熏陶和规范化的项目管理训练,体验了国际机构深厚的组织理念,严谨的工作风格,对公益行业有了比较专业的理解,自身能力有了提升。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我的工作与新疆的公益无法实现有效衔接,遵从内心的感觉,辞职离开。
救助儿童会
缘起——改变的勇气
辞职后,我以独立顾问的身份开展了近一年的技术服务,但逐渐意识到如果没有组织作为载体,很难把自己积累的发展理念和公益项目管理经验进行全方位的检验和应用,那么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通过成立一家公益组织,躬身入局,把自己内心所想做出来。于是,“新疆山水”成立了。
“新疆山水”已成立六年了,至今还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创办这样一家机构?我想,如果没有救助儿童会的专业训练,我不会有勇气自己创业。如果没有在林业系统的学习和职业经历,也不会创办一家关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机构。
过去的三十年间,中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意识形态领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于我而言,我的底色依然不变,那就是“因公益而改变”。
在社区中发展出可持续性关系
“新疆山水”刚刚成立时,只知道要做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工作,但具体做什么、怎么做都不清楚。既然什么都不知道,那就能做什么就先做什么,在做的过程中慢慢找,反正没人逼着我要快,也许做着做着就清楚了。
2016年,经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老师引荐,我们和德国大众集团新疆代表处、新疆天山东部国有林管理局合作,在天山北坡的照壁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建设一条自然观察径。
这是引进德国的自然观察径的概念和做法,德国大众出想法,林业局出钱,我们出力,科学院协调,建设了一条约3公里长的自然观察径,作为国有林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项目完成后,参与各方都挺满意。但我觉得要做好自然观察径,就要在自然教育这个领域深入走下去,但我发现自然教育虽然可以接触大量的人,却终究无法跟所接触的人群建立深厚的持续性关系,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才自我觉察到我内心所向往的是人的关系的可持续。
2017年初,阿尔泰山国有林管理局邀请我去阿尔泰山考察,并希望我去他们管理的两河源自然保护区对口帮扶的村去做工作。这个村是唯一一个毗邻两河源自然保护区的牧业村——江布塔斯村,地处偏远,资源也很少,特别是面临湿地保护与草场过度使用之间的矛盾。
新疆阿尔泰山因其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闻名世界,是全国25个关键“生态功能区”之一,世界自然基金(WWF)确定的全球200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当地牧业社区的生产生活和阿尔泰山生态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但牧民在生态保护、社区发展中的价值却被低估,作用未充分发挥,社区蕴藏的民间智慧和力量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现,反而因气候变化、不合理开发利用等影响,成为生态退化最直接受影响群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相对边缘化,面临发展动力缺乏、发展资源不足的困境。面对以上问题,社区缺少带动牧民主动改变的智力支持,基层政府和自然保护地管理部门在处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这一对矛盾方面缺少思路,导致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
于是,我们开始了在第一个项目村的工作,相继进行了需求评估、资源调查、替代生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社区能力建设、自组织培育等多项工作。很快三年就过去。
在这三年中,对应着过度放牧、湿地保护的社区参与不够、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社区内生动力欠缺等等不同的问题我们做了很多事情,项目做得风生水起。但组织的使命是什么?怎么定位机构的工作?我们还是不够笃定。
2019 年底,在新疆游牧民族生态文化研究专家陈祥军教授的点醒下,我意识到游牧社区既有的生态文化对于环境保护和社区发展的价值,或者说社区原住民对生态保护的价值。几十年商业大潮给人们在生活方式和思维上输入的“现代观念”,一方面导致环境不断遭到人为破坏,另一方面基于现代科技的环保路线因忽视了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而落入“专业陷阱”。社区传承千百年有效应对环境问题的文化、知识、机制被淡忘,社区积累的应对环境问题的能力缺乏传承的组织和价值保障,社区内生的动力日渐消退,缺少了未来能够有效应对环境问题的坚实群众基础,社区的环境友好型发展遇到了障碍。
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不在行政手段而在文化,如果说行政手段能在短时间内起到作用,那么健康的社区生态文化才是持久稳固的,在成本上也是最经济的。没有社区文化支持系统,再严格的行政手段也只能治标不治本。
对“新疆山水”而言,我们是在以环境问题作为切入点,重塑适合社区生态文化特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生态系统多样的地区有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在那些与自然朝夕相处的人身上,要让他们看到生态文化的价值。在这里做社区发展,一定是依托生态文化。至此, 机构的使命就确定在“激发社区力量,助力生态保护”,宗旨是“发展适合社区生态文化特点的社区共管能力”。
发现社区——触发社区内生性资源与关系治理
行动情境:自己的组织自己选,自己的规矩自己定
我们在江布塔斯村进行社区资源调查中,发现牧民家庭看似粗糙的黑肥皂有其特别之处,它是哈萨克人流传至今的自制清洁用品,以植物草木灰、当地羊油、山间泉水等为原料制成。洗头可以去头屑、营养头发,洗澡可以滋润肌肤。不同植物做成的黑肥皂有不同的功效,用荨麻做的黑肥皂可以治疗痤疮,止痒;用茴茴草做的黑肥皂可以去头屑,还可以止痒,治皮肤病。哈萨克族老人蒙泰依说:“我们村里孩子感冒发烧的时候,用黑肥皂涂抹全身就好了。小孩身上起红疹子,皮肤痒痒了,抹一些黑肥皂也会好。”
我和同事组织妇女们讨论,“我们可不可以制作销售黑肥皂作为替代生计的物品呢?”妇女们的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保护区、乡政府的支持。大家都认识到,这种古老的黑肥皂不仅可以作为村民传承传统生态文化、发展替代生计的很好载体,还能让更多村民特别是妇女有机会参与村庄可持续发展。
于是,在阿尔泰山两河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查干郭勒乡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发展替代生计,保护湿地资源,减少过度放牧为目标的“蒙泰依们和她们的黑肥皂”环保公益项目应运而生。为了更好地调动村民参与发展替代生计的积极性,我们积极推进“社区共管”模式,向村民介绍社区共管的意义,让大家认识到人人参与的重要性。组建社区共管委员会,由村委会委员、牧民代表、妇女代表、青年代表组成。社区共管委员会不定期召开会议,商量黑肥皂制作、改良、市场对接、销售等等议题,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水资源保护:在保护区周边社区开发妇女替代生计调研
在2017年做出的黑肥皂样品的基础上,大家计划2018年制作出第一批黑肥皂,在原料植物生长采收制作之前,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比如注册商标、设计品牌 logo、购买制作模具等等。我们与妇女小组分享了每个月的计划,小组成员们听完十分振奋,因为黑肥皂在她们心中是有特殊价值的物品。她们希望外界的人都来了解黑肥皂。妇女们激动地表示自己可以配合每个月的工作,要拍摄宣传视频也一定鼎力相助。
最后,我们还与小组成员一起商讨了黑肥皂的定价。因为黑肥皂是可持续社区共管计划的一部分,所以后续会再跟小组商讨把黑肥皂售价中的一部分按一定比例返还到社区发展基金,用于夏牧场的草场保护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行动经验:村民对项目的拥有感是在自己做决定的过程中慢慢积累的
社区本身集体行动的背后也是有逻辑的,这个逻辑是基于社区自己的文化特点和行事传统,要让社区自己的事情自己管,也必须基于这些特点和传统。“自己的事情自己管”不仅是结果更是过程,我们要给社区参与的机会和方法,具体体现在社区有自己的组织、自己的习俗、自己的规则。自己的组织自己选、自己的规矩自己定,自己的事情自己监督,让社区成员体验到自己真的在管自己的事。如果我们急于看到结果,变成我们选成员,我们定规则,资源(利益)的进入反而破坏了村庄原有的互助文化和集体议事的做法。所以,要了解社区原有的治理结构、族群关系、社区处理公共事务的传统方式,根据需要做出改变和创新。
走进社区——让问题和功劳都被看见
行动情境:大家不说,并不是不在乎
为了更好地调动村民参与发展替代生计,我们相继成立了两个替代生计小组:妇女手作黑肥皂小组和社区生态旅游小组。妇女黑肥皂小组人最多,一说报名,一下子66个人加入了。人多问题也不断,村里妇女手作黑肥皂小组两个片区的负责人经常吐槽社区共管委员会办事不到位。
2020年4月我去村里,组长蒙泰依绷着脸,埋怨上门拜访的社区共管委员会骨干努尔孜依哈:“为什么不把我没卖出去的黑肥皂还给我,是不是你们弄丢了!”。努尔孜依哈也委屈地跟我说:“这个片区的小组长不愿意干了,也没有把手里的事交接给我呀,应该开个会给大家讲嘛。”在蒙泰依家烧得通红的火炉旁,社区共管委员会的玛尔瓦和蒙泰依聊得正投入,没空理我。不知是火炉烤的还是我着急想知道他们的沟通是不是奏效,面红耳赤的我一个劲地往上撸毛衣袖子。过了一阵,玛尔瓦转过脸,不紧不慢地翻译给我说:“蒙泰依奶奶说了,黑肥皂小组现在分成两个片区不合适,还是合在一起好,都听社区共管委员会的,大家可以一起学习,这事开个会说说最好”。
第二天,哈美拉姐姐全家人都在家,大家情绪都不高。哈美拉姐姐像个受委屈的小女孩,边抹眼泪边对我抱怨:“我做了这么多事情,就是想让小组的姐妹们都团结起来。我什么都不图,为什么大家不理解我呢”。站在旁边哈美拉姐姐的儿子那斯福汗没拿正眼瞧我,他没好气地说:“我妈这么大年纪,天天做实验研究怎么做好黑肥皂,你们连个鼓励也没有!”听到这里, 我鼻子一酸也跟着抹起眼泪来,冷静下来又小心翼翼地问:“哈美拉姐姐,你觉得怎么鼓励比较好呢?”哈美拉终于绷不住了:“可以开个大会呀,把大家叫在一起,说说每个人都做了些啥!”
总结会终于开了,社区共管委员会召集了所有替代生计小组成员到场,会上分享了大家三年来的工作历程,社区生态旅游、刺绣、生态养殖牛肉、黑肥皂等每个替代生计小组都有代表发言,还表彰了积极分子。蒙泰依被评为“黑肥皂文化传承奖”,哈美拉被评为“黑肥皂技术创新奖”。努尔孜依哈代表社区共管委员会汇报了社区发展基金的使用情况。该说的话大家全说了!社区共管委员会的努尔孜依哈的高兴地说:“蒙泰依奶奶高兴了,哈美拉奶奶高兴了,所有人都高兴了!”
行动反思:仪式是一种宣示
我们一直想着推动项目,一心只在做事,只想要事情的结果,很少仔细考虑在做事过程中,有没有给到大家正式的身份,有没有在村民中做出公示,有没有进行活动呈现。其实,在社区组织的行动过程中,仪式感很重要。在组织的成立、职责分工、重大事情的决定、人员的退出和加入等等这些重要的环节或节点,必须要有仪式的设计和呈现。仪式感能传递承诺、荣誉感、责任感,还有村民的认可度。
理解社区——社区,不能简单理解为就是村民
行动情境:社区是关系的集合体
2017年我第一次去江布塔斯村,第一个就是去乡政府“报到”,见到乡党委书记、乡长,主要是为了介绍自己的身份和工作目的,了解乡里的整体情况。然后到了村里就开始闷头做,和村民们很快熟悉起来,到村民家里串门,和村民一起开会,了解需求、问题,大家的想法,提供相应的能力建设。总结会、计划会都是和村民一起,连村委会都很少参与,更不要说乡政府了。遇到比较大的问题,才会联系乡领导。那时候,我对社区的理解就是村民,社区参与就是村民参与,社区共管就是村民共管。现在想来,这样的理解确实是很狭隘的。
很快三年多过去了,2020年项目结束,可持续性的问题摆在面前。虽然可持续的社区运作框架建立起来了,管理办法也都比较完整,但社区共管委员会独立运作了一段时间,还是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就是村委会因为比较少了解项目工作,缺少参与和支持。乡政府虽然对整体情况了解,想支持项目工作却难以找到与乡里工作的结合点。
行动反思:多方构建生命共同体
社区发展中谈的社区不是一个行政区划的概念,而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我们以往的工作中,把社区单纯地理解成村民,谈到社区参与时,更多强调的也是村民参与。但社区是一个关系的集合体,乡政府能够为项目建立的运行机制顺利运转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对接,村委会能提供具体的行动支持和氛围营造,把乡政府和村委会放在“社区”里考虑,只有他们和村民三者的参与度都提升,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以社区为主体”的可持续。
从边缘到前沿江布塔斯村妇女手作黑肥皂小组
江布塔斯村妇女手作黑肥皂小组是江布塔斯村第一个为保护草场减畜成立的替代生计小组,“蒙泰依们和她们的黑肥皂”这个品牌创立之初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乡村土特产。“蒙泰依们和她们的黑肥皂”除了制作者是保护湿地、传承生态文化的行动者,黑肥皂的消费者也可从中关注并践行可持续生活。所以她最大的价值是赋予了乡土的文化自信并成为生活潮流。
为了使这一块生态产品与其定价相匹配,我们与小组成员为精细化制作流程,统一质量标准进行多次制作培训,并梳理出了黑肥皂生产、质量检验管理手册,在2020 年初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商标注册证,寻找了20 多个线上和线上合作伙伴,搭建起了销售网络。
2020年6月5日, 世界环境日。“蒙泰依们和她们的黑肥皂”项目被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评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20十佳公众参与案例。自下而上的边缘变革和创新得以自上而下的追认和推广。
环境的可持续终究是关系的可持续。越是全球化,社区就越重要,人们活跃在社区里,依托社区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在社区里发现机遇、调动资源和解决问题。
“新疆山水”持续运用社区共管的理念和方式,通过培养社区骨干、培育村民小组、建立和完善社区共管机制、挖掘社区生态文化等方法,加强社区成员作为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为自然保护地管理部门的“社区共管”提供思路、知识、工具、民间案例和实践参考,也为边远贫困地区的基层政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出适合社区层面的模式和策略,帮助社区找到适合自己生态文化资源和特点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