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源自“蔚蓝地图”公众号-
“环境信息”包括“政府环境信息”和“企业环境信息”。“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与“政府气候变化信息公开”相对应,共同构成应对气候变化信息公开制度体系。但截至“十三五”收官之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仍处于初级阶段,应对气候变化涉企信息公开不主动不充分,不利于机构改革的工作衔接,无法满足新产生的能力建设需求。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责任明确、内容全面、受众广泛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制度,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推动企业由“被迫环保”向“主动环保”、由“被迫低碳”向“主动低碳”转变。
国家层面信息公开条例贯彻落实和配套制度建设正在进行,目前为止在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上,法律未有专门规定,而散见于《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部门规章层面主要有《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等诸多办法。与此同时,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在生态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等的努力下逐步完善,碳交易企业的排放信息披露制度也随着地方碳试点市场的经验积累开始逐步走向国家级平台的建设。值得一提的还有工业和金融两个重点领域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工业建设上,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评价体系中设置了“环境排放”一级指标,“工业三废排放、噪声排放、温室气体排放”等二级指标。而气候投融资作为热点,宏观政策有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发展绿色金融,推进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气候政策层面依托我国在碳金融和气候投融资方面目前的研究积累,出台了《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
地方层面在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陕西、四川、江西、吉林和浙江五省正式印发了关于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的管理文件,为省内企业披露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提供了政策依据。此外,部分其他省市也进行了制度建设探索,如河南省已就国内首个规范企业碳信息披露的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除了各级政府,社会组织也在助力推进区域和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将企业碳排放数据收录到蔚蓝低碳地图数据库并集中展示,该数据库涵盖了区域层面与企业层级的排放数据,首期覆盖293个城市的2015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单位GDP排放量以及分气体种类的18组数据。同时,IPE自2013年起开发了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PRTR)数据表,为供应商提供了填报和披露企业级能耗和碳排放数据的平台。企业数据覆盖29个省的1800家企业的超4000条年度排放数据。社会力量的加入对于企业主动披露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纳入法律,建立了碳排放报告、信息公开等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制度。法国《绿色增长能源转型法》要求投资者披露气候变化风险信息;英国则主要由欧盟碳排放交易制度和政府对非碳交易部门的独立审计实现企业披露;美国环境保护部2009年制定了《温室气体强制报告规则》;加拿大政府2004年设立了温室气体报告项目,还在《温室气体污染定价法》中对温室排放信息的披露进行了强制规定,等等。这些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制度,是各国高水平履行国际气候条约的重要保障,其制度探索可以作为我国相关立法的参考。
信息公开作为生态环境各领域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环节,故结合目前的建设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展望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应立法建立强制性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制度,研究企业和公共机构排放信息核定标准,搭建统一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平台,鼓励地方探索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制度经验;
第二,应建立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档案,完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合奖励机制;
第三,在单边主义思潮抬头的当下,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大势受到影响,环境要素或将成为新的贸易壁垒,应注意加强对企业供应链的碳排放信息管理,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