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7-8日,“恒星计划”伙伴合作项目——“乡村垃圾分类治理体系构建伙伴计划”在江西省上饶市东阳乡举办。
零废弃村落联合北京市石景山区阿牛公益发展中心、成都市乐芙公益服务中心,向关心乡村垃圾分类的伙伴机构、政府官员等介绍了公益组织在垃圾分类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和定位,提供了关于垃圾分类治理体系构建的整体认知和实践经验。
/ 感谢乡建院的施盈竹画了漫画(☆▽☆)
关于本次活动的内容回顾,可点击右方蓝字查看回顾 | 何为垃圾分类治理体系? 此次交流会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有不同的社会组织参与其中,他们不仅积极踊跃互动,而且总结了自己对垃圾分类深刻的体会、个人的感受。接下来,请跟随这些自然流淌的文字,看到垃圾所带来的生命相遇。
+
系统
很多事看似简单,就像垃圾分类,说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事,可是放在一个系统里,它就不再是一件小事,是影响气候变化和人类生存顶重要的事情。那么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呢,看似微不足道,死了甚至也不会对这个世界有什么影响,但是放在家庭、放在工作岗位上、放在你要好的伙伴这些系统中看呢?每个人存在的意义就变得不同了。(石家庄清和社工 杜芸)
* * *
一个需要被强调的点是本地的多元利益相关方的推动网络,尤其是概念本身传递到最基层的干部时,被自适应的动作,本身也很有价值和意义,因为多方的话术和理念并不需要被统一(虽然不是不可能统一),至少在落地实践的前期和中期并不是特别需要。基于同一个目标创造新话术的基层干部,会因为自建话术或方法论而得到一些精神层面的回馈。网络里的人在一定阶段都会需要有“独立感”,类似于“这个是我提出来的”“是我做的”这种权利感,对于网络搭建本身也很有用。(Upbeing 吴秋玲)
+
适切
做垃圾分类没有捷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需要像堆肥后的发酵过程一样,一户户的宣讲,多方联动,互相支持,以及遇山开路、遇河搭桥的精神,才能使这件事获得成功。社会组织应该是一群最善于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除了思考-行动,就是在思考-行动的路上。不怕错,不怕乱,会想办法改变现状,解决问题才是根本。(石家庄清和社工 杜芸)* * *从堆肥相关设备被偷、农民在认知到垃圾转肥力的价值后的堆肥自用等看似“Bug”的小故事,私以为这次工作坊中有太多看似“失败”的案例需要被传递,有助于帮助大家在“庆祝”失败和真实中看见更“适切”的垃圾分类落地方法。
我们在生态村、在大城市看到的很多做法复制性都不是特别强,但强调“适切性”,以及给到一些真实的案例,对于大家去应变和落地,我觉得会很有启发。而且,并不需要是在具体做法上进行复制,而是可以在适切精神、系统共建、还权后的自适应等过程体感中去复制。(Upbeing 吴秋玲)
+
恒心
东阳乡的工作坊,让我感受到了并肩、感受到了同行。立雯和她领导的零废弃村落团队在内部和外部关系的处理方面呈现出来的状态,对我触动很大。四个女将构成的团队,每个人性格不同,但是分工合作非常默契,让我非常敬佩、也非常羡慕!而当我看到立雯和团队与村镇干部的互动模式,想到自己在北京的经历,也是深深为之动容。(阿牛公益 唐莹莹)* * *垃圾分类说来说去,似乎操作的流程和方法,各有不同的时候,又能找到一些共同的关键点,就像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一样。理论是我们的纲,而行动就是我们的特。但是在特中的细节、试错、反复、痛苦、冲突等是我们很难讲得出,体会得到的。只有干,干了才知道,只有在干前、干中多问问自己是不是够坚定。只要“心有恒,行更远”。其实我一直在想“心有恒”为何不是“行必远”。现在,我理解了,成功需要很多的条件,恒心不一定致远。但是能走多远,恒心却是先决条件。(石家庄清和社工 杜芸)* * *这次来到上饶市广丰区东阳乡,是我第三次现场观摩立雯老师“操盘”的农村垃圾分类项目。记得第一次到访立雯老师的项目,是她三年前在浙江落地推动的项目。后来她先后在全国各地农村推动了其它几个项目,第二次现场观摩她“操盘”的项目是在河北,并参加了她们团队在项目地组织的农村垃圾分类培训交流会。
我前后持续关注她在全国各地推动的农村垃圾分类项目,东阳乡是真正“成功”的乡镇级垃圾分类项目,而且这个项目最大程度上调动起了乡政府、村委、企业、社会组织的力量,也是充分发动在地居民参与源头分类的项目。我想这样一个“成功”的项目,和立雯老师十几年来持续关注垃圾议题,并坚持不断地付诸实践,一定有着必然的联系。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这是一点都作不了假的,放在立雯老师和她的团队在坚持推动农村垃圾分类这件事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相较于全国各地垃圾分类工作实际落地的效果,东阳乡这个颗“赣东明珠”,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在立雯老师团队的持续推动下,闪耀着独特的美丽光芒。(南京喜鹊林 岩羊)
+
精细
东阳乡垃圾分类的帐算得真清楚。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把垃圾分类这个帐算得这么清楚和精准的。这是我所知道的中国第一家。我们工作这么多年,由于只在前端干事,很难了解整个系统的成本;或者城市体量太大,各种牵扯太多,很难把垃圾分类的真实成本算清楚。但东阳乡的干部真算账,算真账,把一个在城市里模模糊糊的事搞清楚了,我认为这个非常难,这个就是大贡献。
这次请来分享的先后两任乡党委书记、村里的书记、主任、清运公司负责人,有外乡人,也有本地的干部,本地的企业家。这些干部脸上干干净净,没有官气戾气,不见官话套话,全是实在人,干实在事儿。王青海书记说他是如何动员东阳人干垃圾分类的:“我是外地人(王书记的老家不是东阳乡,是另一个乡的)你是本地人,这事做成了,乡亲们记得的是你不是我。”“我外来的都这么拼命,我还想在我老家做呢,做好了让我父母也享享福,你们这儿有这么多人帮,多好!”这些话,听上去很朴实,但很有感染力,能够带动和影响人。一个基层干部,就是靠这些扎实的语言去激发老百姓的信念和热情。(郝利琼)
传承
两天培训的午餐,我们都在清淤村“管氏祠堂”的大厅里用餐。阔敞的木结构房屋,雕梁画柱,戏台高耸,旧石古瓦,古意盎然。为我们做饭的是村里满脸洋溢着灿烂笑容的中年妇女,来吃饭的除了我们,还有村里的老人——这里是村里老人的集体就餐点。接连两天,我们都在这里用餐,品尝着用当地食材做出来的新鲜菜肴。
后来才知道,这个乡有12个村,每个村都有祠堂,而东阳乡推广垃圾分类,很多都是在祠堂里做的启动仪式。我无端地相信:就凭这点,立雯和她的团队就会成功——当然,她们已经成功了。(郝利琼)
那一天,我们在龙溪村的祠堂,当我看到满墙的祖先牌位,我的内心被震撼到了,在那一刻,我真的很想跪下去……中国文化在那个瞬间,成为一个可以让人真实感受到的能量场,它不仅滋养着乡里的村民,也让我们这些远离故土的游子,在对家乡的牵挂同时,感受到了祖先庇佑给我们带来的力量。东阳乡的好几个村庄,垃圾分类的启动仪式都是放在祠堂里进行的,对此我很感慨。感谢立雯和团队的用心策划!也感谢东阳乡的领导有这样的远见和胸怀!(阿牛公益 唐莹莹)
新生
这次见到立雯,我们彼此都感到对方发生了变化。就我而言,立雯已然从一个都市环保女战士变身为更柔软的乡村建设者。如我在那个夜谈会上说到的,2013年我看到立雯,感觉她伤痕累累却还无畏地在战斗;今天,她激情依旧,只是已经更温和,更成熟,而且我在很多场合看到她的感情自然流露了出来——不再包裹和掩饰,那是战士放下了戒备之后温柔的释放。
她的讲课少了火气,富于感染力,却更深更厚地联结着自己、他人、土地。深秋的东阳山野青碧,太阳明媚地落下来,包裹着万物和众生。是这样的山林和阳光,让立雯他们放松下来,逐渐和周边的人们建立起新的关系,那是不同于城市的、可以滋养、可以重塑我们生命的关系。(郝利琼)
照见
恒星计划在第一夜有聚会,我冒充其中,听到很多发自肺腑的声音。不禁想起十几年前,在我们的社团内,也有很多这样推心置腹的谈话——但这些年这样的机会很少了。在东阳垃圾分类教育中心,恒星伙伴喝着小酒,个个发着微光,照亮彼此。在从管村到龙溪村的路上,我们一行人在沉沉黑夜中,把脑袋里所有能唱的歌都唱了一遍。歌声野、夜露寒,感觉彼此情深义重、温暖如海。希望呵,在未来消沉或灰暗的夜里,我们能记得这微光,这心里浅浅的暖流。(郝利琼)
* * *
此次由恒星计划合作基金支持的东阳乡“乡村垃圾分类治理体系构建伙伴交流计划”的活动,在流程安排上可谓“自然流淌、美意天成”。除了目光所及,立雯和江西东阳乡之间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相互照见的故事:一个是在华北农村苦苦坚持垃圾分类而得不到地方有效支持的公益强人,一个是想开展乡村垃圾分类而不知如何下手的基层政府,两者就这样机缘巧合走到了一起,互相成就了对方。一切都是由心而动,借由关照别人的机会来关照到了自己。
唐莹莹老师说,2020年遇到恒星计划是一份恩典。于我而言,我的生命也是被恒星计划关照到。十二年前,就在我现在居住的北京城乡结合部的村子里,我和伙伴们开始了对于垃圾、废品和垃圾从业人员的田野调查。那时,想找到一起在可持续社区道路上向前走的同路人挺难。而今,关于可持续社区的话题和实践已经蔚然成风。谢天谢地,大家来了,我也赶上了。然后,一群人,一起赶路,就不怕黑。一群人,成为路,路就越来越阔。(合一绿学院 李大君)
以下文章来源于零废弃村落 ,作者零废弃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