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一场无止境的修行

这是一篇基于行动者十余年落地深耕的行动研究理念、方法和经验的分享。透过他人的剖析,我们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2020年9月初,由万科公益基金会、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联合发起的“恒星计划:可持续社区领袖成长支持项目”线下工作坊在上海举行。


期间,恒星计划陪伴导师高思发(中国心志愿者团队队长、北川羌族自治县大鱼青少年公益发展中心负责人)围绕“行动研究”做了专题分享,本文根据高队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


这是一篇基于行动者十余年落地深耕的行动研究理念、方法和经验的分享。透过他人的剖析,我们会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attachments-2020-11-5sCWp02T5fc1077c1fd0e.jpg

01

1


行动者的逻辑


一个行动者首要的是搞清楚自己,今天为什么要站在“恒星计划”的工作坊来做分享。

# 我是谁?

我姓高,高思发,今年50岁,因为2008年带中国心志愿者团队参与灾后重建工作,后来大家都叫我“高队”。我有一位支持我12年做公益探索并且深爱我的妻子,我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和12位孩子的深度陪伴者。


# 我来自哪里?

我是四川绵阳人,家住一个小山村。在北川做公益12年。


小时候家里非常穷,那时候如果放到现在的词汇里,叫困境儿童。在我出生后不久,爸爸生了病,肺结核。那时候农村要得了肺结核的话,就是要打青霉素,家里太穷完全打不起。家里就期盼老母鸡下蛋,卖了鸡蛋给家里做补贴。


我十二岁那年,爸爸的病渐渐好了,遗憾的是妈妈又生病了,泥沙性胆结石。


在我的记忆中,家里每天都有人喝药,爸爸每天喝三碗,早中晚,熬着中药,这种味道陪我到小学毕业。妈妈的病在我16岁那年基本好了。从小学到初中,我就是在这种环境长大的,自卑、内向。


这就是行动者在分析他的根源,每一个行动者,都有背后的行动逻辑,在行动者长大的时候,他要问为什么做这个事,这就回归到原生家庭,了解他成长的历史。每一个行动者的最后就是去梳理自己的成长脉络。


在5.12地震之前的几年,我在西藏做点小生意。


因为5.12发生了,既是灾难,更是唤醒,这次灾难唤醒了我。我回到了北川。如果没有个灾难,永远不会去北川。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系的向荣老师说:“高队,公益都在讲孵化,你是大地震孵化出来的。”


2008年,我38岁,作为70后,我享受了这一时期的红利,可以在外打工,更可以吃饱饭,还可以做生意也能赚点小钱。5.12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我觉得我应该回到家乡做点事情。在启程回四川前,我已经在西藏做了两天的志愿者。我的计划是回到绵阳,到北川县去做两周志愿者。于是,我就与17名志愿者来到绵阳九洲体育馆,地震灾后最大的安置点,上万人在此安置。北川抗震救灾指挥部安排我们到“安州驾校”漩坪乡安置点。我们这一队志愿者还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四川抗震志愿者QQ群先遣队”,名字特土,是我在火车上起的。后来,我们改名为“中国心志愿者团队”。


我们去了北川中学原址。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北川中学两栋五层教学楼垮塌,1000多名学生遇难。在北川中学原址,我每天看到那些遇难学生的妈妈或爸爸背着一个背篓,把孩子的遗物从旧楼上背下来,楼上的衣服都晾的整整齐齐,鞋子摆在阳台上,就跟有人住在里面一样。我就看着这些孩子的爸爸或妈妈在旁边焚烧孩子的遗物,心里特别难受。

attachments-2020-11-lr0WEMu65fc107b5c8389.jpg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心里堵得慌,这些遇难学生的妈妈、爸爸,他们未来怎么办?尤其一些妈妈,我能看得出她们内心非常大的煎熬。


看着这些逝去的和存活的生命,我内心感觉应该做些事,不应该走,觉得应当为活着的那些人去做些事情。我们建了一个帐篷小学。当时没想着要做得多长远但一做就做到了现在。建帐篷小学就是我根的开始,第一里面有遇难学生的家庭,其中还有父母遇难或者受伤。一些家庭因为5.12地震陷入贫困,学生上学压力大,大家就协商说能不能给这些孩子争取资助。就这样,我们的助学一直延续到今天。


而我们的志愿者团队,从2008年的17个志愿者,发展到今年的2600名志愿者。

attachments-2020-11-PatOlJaR5fc107fb59954.jpg

我是第一名全职,我们现在有32名全职,从“中国心志愿者团队”发展到现在六家独立注册和运营的机构。


我们出生在哪里?我们自己是不是想做这件事情,这就是一个行动者的历史。


如果不是因为我小时候家里贫困和5.12地震,不是因为北川中学遇难学生的父母,不是因为帐篷学校,就不会有我们在北川12年的灾后重建工作,更不会有今天,这些都离不开你的原生家庭和你之后的人生际遇。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


虽然这些都是哲学问题,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讲不清楚。我今年已经50岁了,觉得有时候还是讲不清楚。讲不清楚就要去探索,要去搞懂它,一定要想办法讲清楚它,这就是行动者要做的东西。


640?wx_fmt=sv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 我要去到哪里?

讲完“我是谁”“我来自哪里”,就要开始讲第三个问题,我要去向何方?


震灾后,产生了很多孤儿和单亲家庭,我们慢慢也从最开始的助学,朝向去关注可持续的生计问题。2014年-2016年,我们开始做生计发展、做灾后重建的口述历史书写,在此基础上,2017年年初,我们就开始进行可持续的社区生计模式实践——北川妈妈农场。做生计发展很不容易,我有一帮朋友都做失败了。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云南地震之后,做生计发展失败的案例很多,但也仍有很少一部分人依然在探索。


不断探索的目的,就是了解行动者的路径,为什么要这样,思考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就是行动者最好的成长,不断去获取知识。每个行动者身上都是一个宝藏,我们能不能去看一下这个宝藏,不能说高队做了12年了,他有一些知识,有一些经验的,他就是这个行业的专家。这是有问题的,单纯照搬经验往往的害死人的,我觉得所有的知识一定是共创而来。


昨晚,我跟广东绿耕的阿甘就在共创今天要讲的内容,这就是行动者最好的成长,基于“人在情境中”的反映对话是共创的很好方法。


说不清楚你从哪儿来的,你来参与“恒星计划”干什么,无论是作为恒星计划的学员,还是导师都是不清晰的。


我之所以来,是因为从5.12地震后最初做帐篷小学到现在做妈妈农场,人和事我都做到了可以做系统分享的程度。这个过程中,我也一直在用行动研究的理念和方法对照我自己和团队。我2011年开始跟随夏林清和杨静老师学习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对于我个人和团队,受益都非常大。它让自己在12年的公益路上知道需要什么,知道怎么往前走。今天,我把我学到的知识进行传递,让行动研究产生社会价值,这就是知识再生产,这也是行动者的责任。

attachments-2020-11-JApQVhRz5fc108333dfe2.jpg

还有,就是主办方的邀约。我是在行动研究领域认识了恒星计划项目负责人大君,虽然在一起学习只有一次。我和他都是靠谱的人,我相信靠谱的人一定会做靠谱的事情,最后,他也一定会找到一帮靠谱的人。所以,我就来到恒星计划了。


靠谱不仅因为情怀,关键还是在于逻辑通了、路子对了,大谈情怀会害人,会让人脑袋晕乎。为什么从一开始我就在谈我的行动逻辑,如果我们的逻辑是怎么样的都说不清楚,我们的行动就是会出问题的。学习行动研究,就是让我们直面行动背后的逻辑。



02

1


行动研究的意义


什么是行动研究?行动者是怎么来研究自己的?我了解很多人在做行动研究,而且做法很不一样。比如说,有人写故事、有人写案例、有人练习协作者对话,还有人专门用行动研究来教别人怎么写项目申请、项目监测、项目执行,每一个都有不同的价值。那我学习的行动研究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我认为,行动者即为研究者,自己来研究自己,成为自己行动的研究者,研究权力掌握在行动者的手中。


我曾经日思夜想希望有一位专家来帮我们做项目的研究和梳理。但是,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一是,每一个专家都有自己的领域,不一定都是对口的;二是,专家做的东西是否有价值,也需要评估。此外,专家费以及专家是否看得上我们这些小机构也是需要考量的因素。


作为实务工作者,我就特别想做我们自己的研究,想得快疯了,为什么呢?


往往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找不到方向是因为找不到和看不到自己。所以,将研究的权力重新掌握到行动者手中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很流畅了,你可以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了。行动研究学习到最后,就是一把利器,对自己的成长有益的利器,随时为自己做服务。


行动研究对于自己来说是利器,对机构、对他人是有价值的,包括对你自己的家人都是有非常大的价值。


行动研究是我们一定要把自己拯救了。当我们把自己拯救了,有了清晰的目标,才会知道你干的事情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所以,当我们知道行动者即为研究者,我们把研究自己的权力拿在自己手上的时候,你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这就是方向。


最初我学习行动研究也是学不懂,一是确实此前没接触过,二是跨出自己的舒适区也是一个挑战。即使那样学习了五年,我觉得我也只是入门。后来在实践中,我才加深了对行动研究的认识和掌握。古训说得好,欲速则不达,就是告诉我们这样的有价值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到的,需要学习与实践。

attachments-2020-11-GVKZIt2X5fc10862c1210.jpg

03

1


行动者能生产知识吗?


行动者能产生知识吗?能不能做研究?过去我真的是不相信。我的学历只是初中,我觉得一个初中生怎么能生产知识呢?但现在我相信了,行动者是能做研究的。


一般会说,研究是学者的事情,行动是行动者的事情。我觉得做研究多好啊!来个导师带几个学生写一个研究报告出来,做个访谈,高大上的,交给基金会看,我们的项目做得挺好的,导师已经研究出来了。有的时候,基金会都不看这个东西。我觉得过去我们在漫长的过程中去寻找这个脉络的时候,是因为不知道有一些东西是需要由我们自己做梳理的。


有效的对话是行动研究的基础,我第一次系统学习行动研究是在2011年10月,我们去到了河南周山村。在那里学习行动研究,我学得满身都是汗。老师说今天一天的课程就是学习介绍自己。我心里想这个需要学习一天吗?老师说:“今天我们就要知识共创。”像我们这次恒星计划工作坊的知识共创,一天下来的学习结果就是在介绍自己,讲清楚你的逻辑和脉络。讲不清楚的后果是什么?就是导师会帮助你让你今晚不睡觉去梳理你的逻辑。我们一般听到“导师要帮助你的时候”,就知道今天晚上肯定会很惨了,因为至少到凌晨三点。我们怎么做自我介绍呢?先去学写,把自己写清楚,最后要站起来去讲清楚。自己觉得明白和你讲明白是两回事啊,有时候我们一讲就跑题。昨天咱们“恒星计划”工作坊“可持续社区实务工具共创”的环节在做总结时,大君还在说,有个组跑偏了,但是偏得很有意思。


每一个行动者背后是有逻辑的,一个行动研究者要知道自己背后的逻辑。所以我在河南学习的最大收获是——那个时候都不敢说话了。我们上午场是练习,下午场就开始做自我介绍了。老师问谁先开始介绍,五分钟没有一个人敢举手,为啥?因为怕说错了,怕讲不清楚自己的逻辑,但最后我们几个年龄比较老点的,抱着对自己开刀的心态先上去介绍了。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和老师有对话,我们称做反映对话。这种对话会帮助我厘清自己的行动逻辑。


我们的管理团队也经常对话,那个时候对话对得很多人下不来,下不来的原因是啥?一种原因是,你不想让大家看到你最真实的想法或者你不敢直面你的问题。还有一种情况,说话说不出来,被猜的时候,也很痛苦。我猜你是这么想的,你猜我是这么想的,这一猜啊,两口子都要搞出问题。没有有效的对话,很多心结是打不开的。每个行动研究者,最后你的行动历程一定是要把行动可视化的,要让眼睛看得见,要让眼睛一定能看得见你的行动,不仅是你的行动,还有你家人的行动、你同事的行动。如果我们看不到行动,一定会出问题。attachments-2020-11-MCB49SVw5fc1089469bc5.jpg

04

1


反映对话,看见另外的自己


行动研究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反思能力的实践者,行动研究对于行动者是改进实务工作的一把利器。最开始我觉得它是一个工具,但是到后来真的是修行了。行动研究就是学无止境的终身学习。梳理行动者的知识,需要反映对话。为什么是反映对话?通过对话梳理自己,把日常纷乱的大脑按下暂停键,放下一些东西,重新去审视自己。所以为此,当按下暂停键的时候,我这几天就和阿甘一起,把我的暂停键按下了。


所以为什么我会在这边讲阿甘呢?因为工作坊这几天,我和阿甘是共同陪伴,他和我分享了他的行动故事,我是受益者。但我是他的陪伴导师,我应该怎么在他行动的当下去陪伴阿甘?去看见另外的自己?行动研究就是一把利器,这把利器是剖开式的,它剖向自己,我也想把这把利器教给阿甘,让阿甘去对自己剖析。


阿甘反馈道:“这两天每天晚上都和高队聊到很晚,凌晨两点钟才睡觉。其实我也不太明白到底行动研究是什么,包括所谓的过程和对话。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整个过程下来就是让我看到我自己本身在面对的东西。我在面对的东西可能是过去的一些经历,要从过去的一些经历来看到我到底在害怕什么,就是像高队前面在讲,要去看到行动者一路走过来的脉络,他走到今天,他行动的一些逻辑。我觉得有时候自己是很难去想的,那高队刚好作为一个协作者和陪伴者,在这两天跟我分享了很多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想法。他在某些关键点的一些问题,可以作为触点继续去深挖。这些问题很尖锐,可能让你不舒服、不太好去面对。有点像高队刚才讲他做行动研究时的那些过程,需要你站在那个位置上面,或是找到你自己合适的时候,能够把你自己的东西去阐述出来。当你去做阐述的时候,或是说当你去做梳理的时候,你就会找到一些东西,放下或者接纳。这些是为了朝向未来,是为了一个新的我能够得到生长,也是为了新的自由能够得到生长。”attachments-2020-11-AoSF8w545fc108c993a15.jpg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当我们陷入一个圈以后很难走出去,需要协作者来协助你去走出这一段道路。刚刚阿甘说的“放下”和“看见”很重要。有时候我们是放不下,我们有执念。执念没有错,但是我们一定要看到执念的方向在哪,我们不够清晰的时候,需要有协作者去协助你去看清方向。


当我们把暂停键按下来的时候,我们真的可以看到很多东西。通过对话去看见自己,把贪婪、迷失的自己给找出来。行动研究核心的东西是反映对话,突破你的舒适区和伪装,看到最真实的自己。


面对就是痛!那是什么样的痛呢?那是直面你的内心。就如人的身上长了一个疮,生疮的时候挤脓头很痛。行动研究就像一把利器,一点点地把脓头挤出来。很痛,但后来会很爽,虽然这个过程是慢慢发生的。我们这批学员不一样,都是有着丰富一线行动经验的实务工作者,从现在开始做行动研究恰到好处。



05

1


如何做行动的研究?


我过去一直觉得,让我讲故事、写故事可以,但是让我做研究,很荒唐。研究里面,有逻辑框架、有理论支撑,这对于我一个初中学历的人都是挑战。


但你必须得做。


行动研究背后是反思,是真反思。社会工作也讲反思,但反思是要开刀的,是向自己开刀。你看到问题,但你不动。有些人说,我发现了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都发现了问题。但又有多少人厘清了问题的逻辑、找到了问题的解决办法并把它实践了出来?


第一,我们要做问题和方法的梳理。5.12汶川地震发生后,300多万志愿者参与在地的救灾工作。到今天,还仍旧坚持做灾后重建的公益力量很少,其中就有我们。当你去坚守,一定有人会看见。古训说,人在做天在看!我觉得挺有意思的。通过梳理,我们很多从志愿者成为我们的资助人。


第二,我们要做服务模式的梳理。我们从资助学生到关照学生的家庭,又从400多个受灾的学生家庭中里面找到61位单亲妈妈,做了妈妈农场。这样,精细化服务就出来了。当我走进这些单亲妈妈的时候,她们的故事真的感动了我。她们房子没有了,老公也不在世了,她们少了一个安全的区域。很多人都说这个世上母亲伟大,但社会上对单亲妈妈的关注和支持很少!这些问题有没有被看见,有没有人去直面、去应对它。所以,我觉得一个团队活下去的希望,就是要破釜沉舟,面对这些社会的痛处,迎面而上,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社会组织存活下去最大的希望和价值。


2017年3月20日至21日,我们做了一个有关家庭教育的工作坊,参加活动21位妈妈中,有18位是单亲妈妈。我想了解一下她们的生活。一位妈妈说:“高队,我们也不算苦,我们自己还能过日子。”我说:“能不能给我讲一下你怎么过的日子。”这位妈妈说:“我骑个摩托车,去山里挖药,把药卖了,我就可以养活孩子。”她就这么淡淡地讲完了。第二个妈讲就不是这么讲了,她讲我过得好苦,一把鼻涕一把泪。第三个妈,第四个也是。几个妈一讲完,把我讲得找不到方向了!我一定要去她们住的地方看看。


我记得,当我去走访时,迎面见到那个骑摩托车上山挖药卖药的单亲妈妈,这个身高只有1米5的妈妈,骑一个125排量的摩托车,她为了挖药,需要骑摩托车骑山路一个半小时,然后再走路一个半小时。我去到了她的住处,她住在一个潮湿的山洞里,并且得了严重的妇科病。她一个礼拜下来,挖药可以卖800块钱。但是卖了药材后,她每个礼拜要用500多块钱去治病。后来,为了祛湿她又喝酒,喝酒以后身体又发胖。我就站在洞口,对那位单亲妈妈说:“有一天,我一定会找一个地方,让你们有一个安全的地方,大家一起生活。”那个时候,我就发了个愿,我要为这些不被看见的母亲营造一个安全的港湾。所以我第一个项目叫港湾计划。


那次探访回来之后,我开始忏悔,开始面对我母亲和妻子的感情。我父亲去世18年了,我从没去问过我的妈妈,你的情感怎么样,你是怎样过来的?我妻子是在离婚七年之后与我相遇的。我此前从来没有去关心妻子在离婚七年的时间里是怎么过的?通过这些单亲妈妈,我看到了我自己,我自己的家庭。


助人就是助己。一个行动者,应该直面社会问题,也要面对自己的问题。


当我把这些故事和我的计划去讲给北京一个基金会的时候,那位负责人就说,高队你想做多少?我说,我想做一个妈妈农场。他说,你说需要多少钱。我说我不知道,他说100万够不够?我说我不知道。我回去做了个预算,150万。150万其实不够,我后来又把这个故事讲给另一个基金会听,给了70万。有了220万,我们就开始做这个农场。

attachments-2020-11-o71KjyNr5fc108fcdf5a2.jpg

06

1


行动者看得见也要被看见


作为一个行动者,我们眼中有什么东西,我们要看得见也要被看见。那些单亲家庭是与我一起长大的生命共同体,也是她们带给我们活下去的价值和意义。

attachments-2020-11-T5UOe3mb5fc10930194ba.jpg

5.12地震改变了我。直至现在,这些地震遗址一直在给我坚持下去的勇气。


在我有很多压力和出现迷茫的时候,这个地方给了我很多的启发。5.12地震期间,北川县有一万多人死去,半个县城被瞬间掩埋,光是上面这张图片拍摄的地方就埋葬了六千多人。我们有一位妈妈,她的孩子在地震中死去,她每年都给孩子写三封信,到今年已经写了36封信。我们每次带妈妈农场的孩子去这个地方的时候,每一个孩子都会把信抄一次。我给孩子们说,你们一定要去读这些信,要读母亲的信。因为,它是我们所有行动的起点。


而今,我把我的行动讲给大家。因为,我相信信念的力量,我相信行动的力量,我相信剖析自己能够照亮他人,我也行动研究能够给我带来改变,也能够帮大家找到自己一切行为的原初和未来成长的路径。

  • 发表于 2020-11-27 22:13
  • 阅读 ( 1269 )
  • 分类:志愿者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陈一格
陈一格

8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23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