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小区是中国“特有种”,1992年发现于江西婺源县渔潭村,由原中科院学部委员李庆奎、候光囧、朱祖祥3位科学家命名。1995年,原国家林业部添了一把火,把婺源县建设自然保护小区的做法誉为“婺源模式”,在全国推广。
这一号召可了不得,各地纷纷响应,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江西尤其为盛。截止到2010年底,自然保护小区数量达4.84万个,面积为1384万公顷,平均大小为285.95公顷(中国林业年鉴)。在地图上找到这4.84万个“星星之火”,一直是笔者的一个梦想。
平武县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立墙 摄影 / 冯杰
笔者认为,自然保护小区是社区保护地本土化的一种叫法,两者虽不能等同,但重叠度非常高。如果非要给它下个定义,可以理解为经过政府批准认可,在零星分布的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与保护价值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独特生态的区域,由非政府保护力量(主要是农村社区)自建、自筹、自管、自收益的自然保护地。俗气点说,就是“基本是管生不管养,全靠娃儿自力更生。”
自然保护小区最大的两个特点是社区为主体,政府认可、支持。从第二个特点可以看出,自然保护小区与社区保护地还是有所不同——在中国很多地方是不认“社区保护地”这个说法的,即没进入官方的话语体系。
江西婺源 摄影 / 姜南(Slyar)图片来源:slyar.com
2.为什么要建立自然保护小区?
截止2015年,我国已建立2740处自然保护区,陆域面积142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4.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46处,总面积97万平方公里(陈吉宁,2016)。
读者看到这不禁会问,那建自然保护小区还有什么价值?让我们来看一组山水发布的《中国自然观察2016》报告中的一组数据:
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地图及数据
1085个物种中,模拟分布区被保护区覆盖范围在5%以下的物种有161个,占14.84%;覆盖范围在5-15%之间的物种有161个,占13.73%;覆盖范围高于15%的有66个,占6.08%。
濒危植物分布热点国家级保护区覆盖率为1.9%,濒危哺乳动物分布热点国家级保护区覆盖率为16.2%,濒危两栖动物分布热点国家级保护区覆盖率为6.2%,濒危爬行动物分布热点国家级保护区覆盖率为3.1%,濒危鸟类分布热点国家级保护区覆盖率为2.1,所有濒危物种分布热点国家级保护区覆盖率为3.2%。
既然还有这么多鲜活的生命没有得到有效覆盖,按照现有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新建保护区的难度是非常大的。虽然现在热火朝天的国家公园建设有可能会增加覆盖度,但仅靠国家的保护力量是不足够的。
自然保护小区作为自然保护体系的延伸和补充,可以有针对性地保护极小种群和濒危物种,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如何建立保护小区?
目前,国家层面没有出台自然保护小区的管理办法和建设指南,缺乏规范性的建立程序,基本是各省区按照自身的特点设立自然保护小区建立的程序和方式。这里以笔者亲历的四川省平武县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建立的过程为例,简要介绍自然保护小区建立的基本流程。
第一步:保护小区范围内的资源权属方对建立自然保护小区达成共识,以书面形式呈现。例如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内涉及国有林、乡有集体林、村有集体林和分到户的自留林,首先村上通过一事一议,同意村有集体林纳入保护小区,并且和区域内自留林的户主达成协议;其次,国有林的代表平武县林发司、乡有集体林的代表木皮乡政府、村有林的代表关坝村委会签订合作备忘录,约定责权利,同意共同建立自然保护小区。
第二步:明确保护小区的管理主体。通常情况下,自然保护小区的管理主体是资源的权属方,有些权属复杂的地区要通过协商,选出保护小区的管理主体。管理主体可以委托单独一方,也可以是联合管理。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的管理主体是关坝流域自然保护中心,是民政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公益机构,以关坝村民为自然保护中心的主要成员。其他权属方通过委托、共管的方式,授予该管理主体资源管理的权力。
关坝村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小区一事一议文本
第三步:向主管部门递交申请建立自然保护小区的材料。一般情况下,由保护小区管理主体向当地林业部门申请,申请材料包括保护小区基本情况介绍(位置、边界、面积、生态价值、管理主体、存在的问题、预期目标等)、保护小区权属方同意建立自然保护小区的证明文件、建立自然保护小区的申请书等。
第四步:主管部门下发同意建立自然保护小区的批复文件。一般情况下,由县级林业部门备案即可,不必要申报到更高级别主管部门,如果申请建立市级或省级试点,则需要县级林业部门逐级向市、省级林业部门申请。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作为四川省林业厅自然保护小区试点,经历了由村到乡,由乡到县林业局,由县林业局到市林业局,再由市林业局到省林业厅,最终于2015年9月正式得到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试点建设的批复。
四川省林业厅批复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试点的复函
第五步:举办仪式性的成立大会。这个步骤不是必须的,但从多年社区保护的经验来看是非常重要的,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小区可以通过举办带有仪式性的成立大会,邀请当地政府及主管部门,以及关注和愿意支持保护小区建设的社会力量,以当地传统的方式进行庆祝,增进村民对保护小区的认知和自豪感,扩大保护小区在当地以及外界的社会影响力,有助于寻求更多的资源支持,也便于后期自然保护小区的有效管理。
平武县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成立大会现场 摄影 / 高向宇
4.自然保护小区如何管理?
自然保护小区建立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不管以怎样的程序建立,目前已经有4.85万个。但是依然在正常运作,做到有效管理的有多少个?又有多少个是paper(纸面上)的自然保护小区呢?
自然保护小区建设的关键,是如何让自然保护小区实现有效管理,真正解决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怎么做呢?
也许以保护小区管理主体为核心,编制保护管理计划,是实现保护小区有效管理的途径。通过保护管理计划,阐述清楚需要消除的威胁以及保护行动的实际成本,所做的活动要与目标建立起因果关系,这需要用一种工具来管理目标、策略、行动、效果之间的关系。
另外,保护管理计划编制的过程也是社区参与、管理主体能力建设的过程,并不是为了满足外界某种规定和需要而做的,是管理主体为实现保护愿景、达成保护目标而进行的。如何编制保护管理计划?下图是通常的一个步骤,供参考:
保护小区管理计划编制步骤及主要环节
5.自然保护小区的困境和希望在哪里?
说到自然保护小区的困境,首要的是法律地位,这是一个硬伤。国家层面鼓励自然保护小区的建设,但并没有像自然保护区一样有保护条例予以保护。当自然保护小区遇到经济建设和生态破坏时,靠管理主体(主要是社区)来博弈和谈判显得有点螳臂当车。虽然各省区陆续出台了自然保护小区管理办法,有些地区也给予了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但自然保护小区的法律地位一直是个痛点,显得很脆弱。
其次是资金保障。自然保护小区的“自建、自筹、自管理,自收益”的特点决定了其主要资金不依靠国家投入,而是通过政府采购保护小区的生态服务,社会组织和众筹的资金,以及生态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回馈,来保障其有效管理。
谈到自然保护小区的希望,首要的是政府和社会意识到建立自然保护小区的必要性和好处,鼓励和支持以社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小区的建设。例如中共四川省委在《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稳定和增加自然保护地面积,在长江干流、金沙江及长江一级支流等重要生态区域划建一批自然保护小区。山水、美境自然等机构与四川、广西、陕西等林业部门合作,探索和推进自然保护小区试点建设和管理办法的出台。
其次,国家公园建设提出坚持全民参与、共管共建共享机制,强调要满足两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大熊猫等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有利于当地周边社区老百姓的协同发展。
通过资源保护给周边百姓带来财富发展的机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键。以社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小区建设空间巨大,是解决我国国家公园范围内众多社区参与、社区共管、社区受益的有效途径。新公布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部分专门提到自然保护小区,虽是一根独苗,但确是星星之火,证明国家公园范围内可以有自然保护小区的形式,这是一种被认可的保护形式。
最后,国家生态保护仅靠国家的力量是不够的,自然保护小区的形式为社区、企业、社会公众参与保护和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出口,也为法律地位的确认和资金保障带来希望。任重而道远,虽艰难但却看得到丝许的希望。
6.自然保护小区长什么样子?
自然保护小区不是工业产品,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文化特点和社区治理机制,呈现出不同的样子。但它们也有一些相似的特点,即以当地社区为主体,兼顾保护与发展,政府给予认可,有一定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保护价值等。
自然保护小区是什么样?这里提供四川平武县关坝沟流域自然保护小区和广西渠楠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小区的案例,点击链接,看看落到地上的自然保护小区给你带来哪般感受。
关坝小区愿景图和渠楠保护小区全貌图
本文转载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棣棠(实习)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