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南京,被称为石头城。今天,这座城里还有另一个“绿石”,正在努力撬动更多的社会力量、解决环境问题,使这座城市永存绿色。
《中国民间水环境保护组织发展调查报告及案例访谈》由合一绿学院研究员韦伟在2016年3月24日的“环境社会治理论坛”上现场分享发布。本次调查研究历时大半年,研究团队对全国49个参与水环境保护的民间组织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从中根据发展阶段,随机选取了10个省市的各1家组织进行案例访谈,通过鲜活的案例经验呈现行业发展现状。
由于时间能力有限,本次研究选取的案例数量有限,未来期望通过合一绿学院的持续努力,为关心水环境组织的人们呈现更多的案例。
案例档案
组织名称:南京市建邺区绿石环境教育服务中心
常用名:绿石环境保护中心
发起成立时间:2000年
注册类型:民办非企业
所在地:江苏·南京
全职人员:6人
负责人:李春华(2015年访谈期间)
网站: http://www.green-stone.org
关注议题:水污染、空气污染
组织定位:绿石环境保护中心是一个致力于推动多方协作,有效助力环境治理及可持续发展的民间环保组织。
引言
在绿邻共建计划的思路下,绿石环境保护中心以工业污染防治为工作的出发点,着重于废气、废水、废渣的综合监督与治理;同时,通过发动园区周边居民的参与,建立当地的监督团队,将社区居民、管委会、企业、环保厅多方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并且利用专家网络提供技术支持,实行长期有效的监督。
1. 你们的水环保项目主要在哪些地方开展?
李春华:
水保护主要是在工业园区项目里进行,我们现在没有单独把水拿出做。目前废水的污染防治基本上就是在工业园区,因为在园区里面我们能够排查到最多、最容易排查到的就是废水的问题,包括整个园区的管网设置、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私设暗管等等。
2. 针对水污染,你们的主要工作手法是什么?
李春华:
现在是两个方面的项目:一个是关于大气的,做在线重控企业的数据公开分析和推动;还有一个部分是做工业园区的监督,通过多方治理来帮助他们制定解决方案,监督企业整改。我们会在园区做调研暗访,带着专家进入园区做环境的审计和整改方案,并且在园区建圆桌对话机制,参与方包括政府、企业、NGO、社区居民,圆桌对话机制会培育当地的监督团队。
在园区我们会现场做快速检测,当我们判断它有问题的时候,我们会把水样采回来。之后寄到检测机构做分析和监测。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做现场举报,我们将整个报告整理好,包括整个取样过程的项目、收集到的照片、视频和检测报告。我们会做成比较详细的报告,然后交到环保厅,由他们来协调整个园区的全面排查。因为一个个举报效果不是特别好,我们会做一个全面的报告。环保厅不会直接拿报告做处罚依据,而是把这份报告给到园区,园区会依照报告里我们列出的每一个点去做排查,然后给我们逐一回复到底是什么情况。
现有的污染信息公开平台其实是政府给企业建的,也就是说,政府对平台上的数据不负责,原则上应该是企业去负责,但是企业不管这事,所以造成了上面的数据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人管。我们大概理清楚这个关系之后,就把我们的项目目标定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推动企业对数据负责,然后推动企业能够去保证这个平台上的数据是真实的、全面的和有效的,所谓有效,就是所有的异常数据都有说明。
在南京,我们会持续做EHS(环境、健康、安全)沙龙,这个活动一方面帮助我们和企业EHS人员直接对话,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的项目去培育和挖掘一些专家。
3. 你们当时设计这个项目的初衷是什么?
李春华:
我们一开始没想做工业园区,想给企业提供污染解决方案。但是后来比较机缘巧合的是,我们在2014年底开始做园区的环境调研,调研出来之后,结果比较震撼,里面发现很多问题。我们请省环保厅帮我们协调了一个圆桌对话会,包括园区管委会、市县的环保局、企业的代表,我们一起开会来讨论这个问题。讨论完之后,我们就开始跟进解决,在不断的沟通当中,我们发现,其实适用于企业的项目是可以放在园区里边来做的,而且放在园区里边可能更好做一点。因为它更集中,而且是由管委会作为我们主要的沟通对象,比我们沟通一个一个的企业其实更有效率,成果也不错,所以我们就把原来设计在企业上的项目放在工业园区来做。
4. 项目开展过程中是否遇到阻碍?
李春华:
一个是需要沟通的利益相关方太多,协调起来会比较困难,所以我们的工作计划经常要随时进行调整,很考验我们项目团队的应变和整合能力,比如说,我和企业约好了去做环境审核,但又要约专家的时间,又要约园区的时间,还要约企业的时间,这个审核就需要花很长时间去各方沟通。
再者,找合适的专家其实也是一件挺困难的事。之前,我们是找个体的、独立的专家合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专家的水平不一样,协调上也花费很大精力。后来,我们开始跟南京大学的EHS中心开展合作,这样不管是从时间上面、人力上面,还有专家水平上面都有一个最基本的保障。
第三是园区管委会的人,他们的情况也不一样。可能有一些人在这个项目里面还是比较积极的,也是真心想去做一些改变的,但还有一些人就会抱着比较公关的态度来去做这个事情,项目操作起来就会相对复杂一点。我们现在在不断地筛选合作园区。做试点先从合作意愿强的园区开始做,因为目前项目还处在开发阶段——如果说做一个产品的话——要尽快先做出产品流程和标准,以后才可能大范围去推广复制。
跟政府合作,我们会采用各种方法,但是和政府合作只是一个实现多方对话的基础,真正地实施还是要和管委会、企业合作,他们因为年龄的不同、视野的不同、性格的不同,其实里面差别挺大的。
5. 您能谈谈机构现在的人员发展情况吗?
李春华:
我们现在有六个全职,还有一个财务的兼职,全职的项目人员有四个,我是总干事,做机构整体的管理和协调,还有一个行政的同事,做行政、财务和志愿者这一块的工作。总的来说,绿邻共建项目配置的人数会多一点,那个项目配了三个人,但是实际在工作当中我们都是根据项目的进展节奏匹配团队。可能某个阶段,比如说废气的项目会忙一点,那所有的人都会做那个事情。园区项目忙一点的时候,所有人就开始做园区的。所以大家都是一起协助工作的。
6. 您认为机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李春华:
团队的稳定。2015年走了四个人,进来两个,四人里面有两个是在试用期内就走的。现在看起来,能够长期留下来的,绝大部分要么是在大学期间或者在之前就有一些NGO工作经历,做志愿者也好,做核心志愿者也好,或者做过专职;要么就是一直做绿石的志愿者,最后变成专职的。比如我们2015年入职的两个做项目的同事,他们都是上学期间在绿石做志愿者,一是他们一直做项目志愿者,二是他们做志愿者都是在三年以上,参与度非常深入。所以他们对绿石非常了解,对项目也非常了解,又是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这种大学毕业生可以直接入职。
其他从社会上招聘来的人,大部分还是对这个行业有一点认知问题。但是一般情况下,大学直接刚毕业的,我们的选择会比较慎重。
7. 您能谈谈机构未来的发展计划吗?
李春华:
还是基于这两个项目,其实我们的工作宗旨是一定要去做提供解决方案的事情,尤其是我们的“绿邻共建”。我们园区的项目,其实是在给园区管委会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包括说他要怎么做环境管理,现在的企业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么整改,然后怎么建立长期监督机制的事情。这个其实是在给园区管委会和园区的企业提供解决方案。我们在做废气的那个项目其实也是在给环保厅提供解决方案,给他们这个方案是如何让在线监测数据更有效的被利用起来。所以呢,如果是做解决方案这个事情,那他在专业上的研究就特别重要,所以我们其实现在都还在这两个项目专业部分的持续研究当中。因为我们都是在通过案例做研究,我们希望未来能够在园区管理、数据分析上面能够比较专业,形成一个固定的操作范例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大范围的推广。
8. 在核心项目之外,你们还有其他拓展计划吗?
李春华:
目前在短期内,应该在三年之内,我们主要会聚焦在上面提到的两个核心项目上,可能在志愿者层面会做一些拓展,比如说面向南京市民的一些水保护宣教,比如说河流探访、走水等类似的活动,这类活动我们一直都在做。当然这类项目是属于偏公众和传播部分,所以我们核心项目目前没有拓展的计划。
9. 您认为机构要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需要哪些方面的资源投入?
李春华:
资金和人员都比较需要,因为这个事情它得靠人做,而且我们现在因为处于前期的技术研发,比如说我们在做的数据分析,是靠纯人力地去比对每一张图,然后去做分析。我们的计划是,现在做了一个基础模型,我们希望这个模型经过验证之后,可以通过编程的方式去实现计算机的直接比对。但是在前期验证的过程,肯定都是要我们投入很大的精力来做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前期是需要以人力为主,后期是以技术为主。
园区的工作其实也是,我们现在园区做三个试点,一个在南京,两个在苏北。从人力的角度来讲,我们这边到项目点特别远,我们坐车可能要四五个小时,所以前期精力上面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同时在专业上,因为现在国内在园区环境管理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做这块工作可以借鉴的内容也比较少,所以我们现在都是通过和各种专家合作,去摸索一个标准。我们有三方面的专家在里面:一个是从政府的角度,进行环境管理的专家,他是偏政府政策的,主要给园区提供咨询;一个是企业的审核专家,这个部分相对容易,因为市场上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审核公司;还有一个部分是行业专家,像我们的园区做什么行业的都有,很多专家因为只熟悉几个行业,所以我们希望能够让行业中最专业的人去给解决方案。这三部分的专家都还在持续的积累当中,当他们参与多了之后,我们就可以把他们前期的经验开发成标准出来,所以在前期的资源投入就是专家人力上。
10. 你们与其他水环保组织有过合作关系吗,能否谈谈?
李春华:
南京的机构创办时间比较长,我们相互之间认识很久,但因为大家的业务领域不太一样,其他机构都是以做环境教育、环境宣传为主,可能与我们的想法、理念会有些不同。省外的机构,从2010年起,我们跟IPE合作绿色供应链项目,在IT和纺织行业推动品牌企业监管他们的供应商的环境表现。在这个项目中,我们主要发挥本地优势,在江苏省范围内开展疑似供应商的环境调研,和污染受害者保持密切沟通,协助IPE撰写报告,参与第三方审核工作,最终推动苹果在内的大量品牌企业做出行动,管理他们的供应链。其实,这个合作也是绿石涉足工业污染防治领域的起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调研和审核方面的知识,为后来的项目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感谢南都公益基金会、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对本项研究的支持。
点击《中国民间水环境保护组织发展调查报告》获取报告电子版,查看更多水保护案例。
-
发表于 2017-11-22 18:10
- 阅读 ( 1578 )
- 分类: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