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8日,河流守望者发展中心正式成立。
六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它是绿色潇湘十年发展历程中最生气蓬勃的时期,也囊括了河流守望者从零到一、摸索试错、跌跌撞撞前行的所有光阴。
站在此刻,也许我们已无须再细数这六年来曲折的过程,但却忍不住要回头问自己:
我们为什么非要做河流守望者不可?
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搭建在地行
2017年4月8日,河流守望者发展中心正式成立。
六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它是绿色潇湘十年发展历程中最生气蓬勃的时期,也囊括了河流守望者从零到一、摸索试错、跌跌撞撞前行的所有光阴。
站在此刻,也许我们已无须再细数这六年来曲折的过程,但却忍不住要回头问自己:
我们为什么非要做河流守望者不可?
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搭建在地行动网络的方式来应对环境问题?它是解决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吗?
作为一个扎根本土的的环保组织,我们为什么要走出湖南?为什么要把这个所谓的‘在地模式’推向全国?
我想在今天,当我们大声说出自己的理想,正式宣布河流守望者发展中心成立的时候,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回答的问题。
2011年至2013年
在2011年我们刚启动守望者网络的时候,工作范围仅定位在湘江流域。
因为我们觉得能保护好湘江,已经够绿色潇湘做十年二十年了,想想要让一条流域面积9万4千平方公里的河流免遭污染和破坏,岂是当时由3个年轻人组成的缺专业、缺经验、缺资源的小团队能做到的?
所以我们最早提出了“本地问题本地人解决”的核心理念,3个人做不了的事可以一群人一起来做,秉承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地域个性,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传统再一次在湖湘大地付诸实践。
也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把解决多少个环境问题作为唯一的工作指标,而是把能挖掘和支持多少个可以解决环境问题的人作为发展愿景。
试想,如果每一方水土都有足够多的当地人关注、守望、并自愿为保护它而行动,何愁当地的环境问题不能解决?只要为他们提供策略、方法、资源等足够的支持,行动者总是能找到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基于此,我们在2011年搭建了第一个“湘江守望者行动网络”。
开始的三年做得非常艰难,无方法可循,无路径可鉴,无做规划的能力和视野,对‘模式’二字更是完全陌生。在我看来当时我们唯一拥有的就是一份要把这件事做下去的心志。
沿着湘江流域的市州区县一个个的走,寻找可靠的同路之人,寻找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区域,将大家聚在一起罗列我们该做、可做、能做之事,在污染一线现学、现试、现教应对问题之法。
在当时对于只顾着埋头干这些工作的我们而言,甚至都没有时间停下来问问自己:这样做是最有效的吗?这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吗?非要通过发展守望者的方式来应对湘江流域的环境问题吗?
在2011-2013年根本没有答案。摸着石头过河本身就意味着无捷径可走,我们只会对自己说,不试怎么知道有没有效?
三年的时间,湘江守望者从最初的36人才发展到92人,期间所走的弯路、付出的代价、所受的质疑已无法细说。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始终未曾放弃、时至今日依然笃定的一个信念:必须坚持动员更多的本地人认可、支持、参与这项事业,未来的环境才真正有可能变好。
其实前面三年就守望者发展规模来看,根本说不上成功,但这不足100名守望者组成的行动网络所爆发的活力却让人激动。
1000个日夜里,他们发布了上万条发现与跟进污染的微博监测信息,拨打无数个举报电话,监督解决上百起环境污染事件。
有的人喜欢天天跑排污口监测风雨无阻,有的人喜欢夜夜蹲点跟偷排企业斗智斗勇,有的人喜欢专业采集数据、跟职能部门互动你来我往,有的人则喜欢组织科普活动、与在地公众打成一片。
他们有各自的偏好,也有各自的特长,相同的则是作为一个环保行动者,总是竭尽自己所能、穷尽所有办法去解决发生在身边的环境问题。
所以,我们当然非做“河流守望者”不可,是河流守望者这个群体让我们更加坚信,作为一个扎根本土的环保组织,若要在当地深耕,要真正保护当地的环境,就必须坚持最广泛的公众动员。要保护一条河流,就要让人人都成为河流守望者,让生活在这片流域的人了解、理解、并真心实意的支持这件事儿。这才是我们非选此路的缘由。
2014年至2016年
虽然现在处处都在论“模式”、谈“标准化”,但在那时,我们并不真正理解何谓模式,也并未觉得自己真的做出了什么模式,只是那几年的实践确实证明搭建由在地守望者组成的行动网络是一种动员公众解决当地环境问题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于是从2014年起,我们开始了对这种公众动员策略的全面实践,从湘江到湖南湘资沅澧四水流域。既然在湘江流域可以做动员,在湖南的其他流域自然也可以去尝试。
所以我们又启动了长达三年的开拓创新、反复调整、甚至寻求变革的探索之路。
如果说前面三年我们主要聚焦一线、摸索具体解决环境问题的行动方法,明确了日常环境监督、公众活动组织、环境事件跟进为河流守望者行动的三项基本功。
那么2014-2016年则是我们尝试系统构建在地环保行动者支持体系的三年。
后面三年的实践让我们深切体会到:要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要解决湖南的环境问题,要解决每一方流域的环境问题,需要在地的每一个环境公民的觉醒,需要太多的‘在地人’参与行动,做出自己那一份保护家乡环境的‘贡献’,他们就像各地的火种,是未来从根本上参与推动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助力。
那么,这星星之火,何以燎原?
实践告诉我们:他们不仅需要共同信念和文化的支撑,还需要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需要便捷可参与的路径,需要开展行动的具体方法和易操作的工具,需要长期互助的伙伴与团队,需要联合倡导行动的专题训练,甚至还需要不断的精神激励,以及实实在在可持续资源的支持。
这些关键因素,就是在后面三年不断的试错、多次失败的尝试中留下的‘可取之处’,是它们构成了河流守望者行动网络的后台支持体系,如今正支撑着湖南近500名河流守望者的在地行动,在守望者网络面临转型之际,激发了更多新加入的河流守望者行动的潜能,也让我们看到这个支持体系的潜力。
至此我们才敢说,自己真正通过搭建在地行动网络的方式在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这在我们看来,确实也是最有效的路径。
2017年4月8日
而今天,我们终于决定跨出一步,发起成立河流守望者发展中心,将在湖南的实践推广至其他流域,期待与全国成千上万的河流守望者建立联结。
做这个选择并非我们自认为经过六年的实践就创建了一套非常成熟的、可全面复制的解决问题的“模式”,环境问题如此复杂,并非某一个模式复制就能全盘解决。
我们真正想分享与推广的其实是通过搭建在地行动网络开展公众动员的策略——湖南人被动员起来了,会针对湖南的环境问题探索解决方案,而湖北人被动员起来了,自然也会针对湖北的环境问题设计解决之道,江西,安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亦然。动员的方法是一样的,被动员起来的群体却各个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也会充满各种可能,更加多元化。
我们相信每一片区域,每一方流域都需要在地的行动网络来守护,我们也希望未来的河流守望者行动网络,并非只有湖南的环保“湘军”突起。我们之所以敢跨出这一步,是因为在过去的六年积累中琢磨清楚了以下6个问题:
那些靠谱的同路人、真正关心家乡环境且有意愿参与行动的人、未来可成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们”都‘潜伏’在哪里?在哪里可以找到他们?
如何把这些人聚集到一起?如何快速的与他们建立联结?如何让他们知道我们在做的事情、把他们吸纳进我们的同行队伍之中?
找到人以后如何让他们快速的进入行动状态?他们需要的最基本能力和最基础的支持是什么?
如何让这些环保行动者保持长久参与的激情和动力?在行动过程中他们最需要的关键支持有哪些?哪些可以激励大家不断前行?
什么样的组织化形式最适合这个群体?以村镇、区县、市州、流域等单位为基础如何组建行动小组和团队?哪种方式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大家自主运营、自治化管理?
这个群体需要一个怎样的后勤管理体系?如何保证其可持续的运转?(包括文化产品、行动工具、工作物料等等)
在此暂不提供答案,希望可以抛出来供所有真正有意向在当地搭建河流守望者行动网络的伙伴们思考——如果你的团队真的计划或者已经开始尝试从零到一在当地组建行动网络,那么是否对以上问题都有所考虑?是否真正下定了决心要坚持把这件事做起来?
未来,我们希望能与更多有此份心志的伙伴在各地共建行动网络,共同实现有河流的地方就有守望者,有守望者的地方就有在地陪伴与支持——这是我们的理想,也希望是所有参与共建的伙伴们的理想。
在今天这个重要的日子,也许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如何,就像六年前我们也不知道湘江守望者走到今天,会迎来一个全新生命的诞生,但只要当初的那份心志未改,所选的方向未错,我们就该勇敢的走向下一个六年,十年,甚至更长远的纪年。
做河流守望者中心又有多难?试试才知道!
后记:
六年前的9月,我边筹办湘江守望者行动网络的成立大会,边筹办自己的婚礼,在同一个月走进了工作和生活的全新阶段,此后每一年的河流守望者年会几乎都与我的结婚纪念日绑在了一起。而六年之后,河流守望者发展中心正式成立,像要呼应这个新生命的诞生,我刚好孕育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宝宝,还在肚子里今天刚好满11周。虽然这完全是个巧合,但我内心却迷信的要坚持这是天定的缘分,让“河流守望者”五个字在我生命中的重要阶段都打上了烙印。今天的成立大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我更向往的是河流守望者的未来。在此,遥祝我们共同的宝宝新生快乐,健康茁长。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河流守望者中心
作者:唐贺
原文链接:《搭建一个河流守望者在地行动网络有多难?试试才知道!》
-
发表于 2017-07-26 10:21
- 阅读 ( 1405 )
- 分类: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