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喜的是,两年前的首届中国海洋公益论坛召开后,我国的海洋生态问题,开始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两年后,参与过首届论坛的各个单位,经历了新的摸索与实践后,再次聚集大鹏半岛,这一次又将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在“一带一路”的政策指引下,社会、政府、科研机构、海洋公益组织,又该如何结合,才能“让更多人认识海洋”?
海洋垃圾所产生的有毒元素,危害着海洋生物的健康。越来越多的垃圾,逐渐成为海洋生物的“死亡陷阱”。减少海洋垃圾的根本办法,是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海洋垃圾的来源,从源头上减少海洋垃圾产生的数量,同时,借助新技术,收集并重复利用。海洋公益行业,如何激发大众多元参与海洋垃圾治理体系,或许在这里会有答案。
被誉为海洋“热带雨林”的珊瑚礁,直接影响到1/4海洋生物的生存。近50年来,在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全球珊瑚礁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也催生了各种珊瑚礁修复的理论与实践。但理论与实践是否可行?用什么方式判定过?国际通用的方式有哪些?赶紧来一探究竟吧!
我们将邀请国内外海洋科学家、实地工作者向各方同行分享多种滨海栖息地的生态修复、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量化科学、以及与企业合作的创新海洋保护经济模式等多领域的工作经验,共同探讨我国海岸带的修复技术和工作,推进中国海洋保护事业的发展。
浙江省成为全国第一个立法保护幼鱼的省份,其在禁渔期,将 “禁捕”扩展到“禁售”,禁止八种常见水产品的销售…广东省也牵头成立海洋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抓海洋保护的事情,可知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妨前来听听,在浙江的先例示范下,政府、研究机构、民间组织和公众该如何助力解决东海渔业资源的困局的探讨?
促进基金会的代表在面对面交流中相互认识和建立信任,加深各基金会对中国海洋生态环境资助工作的认识,并邀请各方代表分享其在海洋环境领域的发展策略和工作重点。本次论坛将通过研讨方式,促进国内外基金会双方在支持民间组织发展、在共同应对海洋环境挑战方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和长期合作共识。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并报名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