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有40.9%的面积是草原。在所有的草原中,又以青藏高原的草地面积最大,同时也最脆弱。关于草原,你可能记得内蒙古的“风吹草低见牛羊”,你可能知道东北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对于青藏的草地,你有什么样的想象呢?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气候呈现出暖湿化的整体趋势,冰川和冻土融化,降水、蒸散和地下水供给模式改变,深深影响着草原这一区域内覆盖最广、最基础的生态系统。与此同时,由于草原同时也是牧民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基于畜牧业的生产生活也和草原发生着更为复杂的互动关系。
△牧民喜欢的草场 图/戴胡萱
△正在变成黑土滩的草场 图/李黎
青藏高原有70%的人口是牧民,以畜牧业为生,剩余30%的人即使并不从事直接的放牧,也依靠着草地提供的其他生态服务而生活。然而草地生产性能的变化,人口的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于牧民日常生活的影响都是无法回避的。因此,牧民需要在经济以及社会快速变化的背景下,找到一种新的可能。
△牧民以草场为直接的生存资料 图/徐思
关于草原为什么会这样?
如何治理草原?
如何发展替代生计以减轻草场压力?
当地人有很多思考和尝试。
1月15日(下周二)19:00
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楼一楼多功能厅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为你请到三位来自青藏高原的实践者,与你分享他们的草原故事。
△扫描海报右下角的二维码
或者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均可免费报名。
分享嘉宾介绍
兰则
兰则来自青海省年保玉则区域的白玉乡,放牧已近40年。2010年加入“乡村之眼公益影像行动计划”,成为本土拍摄者,《鼠兔》是他的第三部作品。鼠兔与草原的关系一直备受争议,兰则的片子以牧民的视角来阐述这一关系,也记录了一个用传统游牧智慧修复草原的成功案例。受拍摄过程的启发,他将带领当地民众在白玉乡开始草原修复行动。
桑杰
桑杰来自甘加草原,创立了甘加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协会的前身是一支由瓦尔塔部落的牧民自发组织起来的环保团队,致力于草原垃圾的治理。2018年,他们加入了垃圾品牌监测网络,希望将垃圾的问题反馈到生产端。甘加草原也拥有一套良好的社区自我管理系统,在产权承包的制度背景下,依然延续了共用和转场的草原使用方式。
东周群培
东周群培来自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基于传统文化践行民间环保,带来玉树甘达村的故事。2017年夏天,甘达村的村民自发拆掉了村里密布的围栏,恢复了草场的集体治理。甘达村还有一个生态马帮,用生态旅游的方式帮助社区实现收益。未来,他们希望构建一个生态旅游网络。
报名方式
点击文末”原文链接“里【阅读原文】或者扫描上文海报右下方的二维码均可免费报名。
注:由于校园安全管制,报名者需要持入校证明方可入校,所以在此提醒大家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联系方式、邮箱填写完整,我们的工作人员会统一办理入校证明,并将电子版发至报名者的邮箱中,烦请报名者自行下载入校证明并打印纸质版,活动当天持纸质版证明入校。
▽顺便附上校园地图,顺着黄色虚线走就可以找到活动地点啦~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