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动物:请来认识一下小小的我们吧!

有关浮游生物的科普知识

1. 浮游动物这个大家庭!



浮游动物是指悬浮于水体中的,没有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较弱,移动距离较窄,抵抗水体动力小的一类随波逐流微型水生生物(章宗涉等,1991)。浮游动物是浮游植物的初级消费者,在水体生态系统中数量最为庞大,它们是水体中物质与能量流动的第二个环节,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简单而言,就是处于吃与被吃的环节上)。浮游动物类群主要由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桡足类组成,由于原生动物体型相当微小,不容易收集,一般主要集中在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的研究。在这里,我们对这三类浮游动物进行以下介绍。


2. 轮虫类就是我们啊!



轮虫是一类体型极小的多细胞动物,其主要特征有三:第一,身体前端或靠近前端,有一个纤毛特殊区叫头冠,主要功能是游泳及吸引食物入口作用;第二,在口腔或口管下面有一个咀嚼器,主要由若干砧板组成;第三,排泄系统为一对盘曲直长的原肾管组成。


轮虫个体单独自由活动,种类最小的个体在40 um左右,最大不超过4000 um,大多数种类个体为500 um左右Ahlstrom, 1934)。轮虫的生活史最长不超过42天,因此可以作为水体水质生物学评价的手段之一。轮虫的种类在数量与季节有明显相关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轮虫雌雄在季节上出现有明显的差异,有研究表明,雌性轮虫一年四季都有,而雄性轮虫只在春秋两季大量出现。轮虫大部分分布在沼泽、池塘、浅水湖泊及水库,而河流,特别是争流区域的种类非常稀少(王家辑,1958)。


3. 枝角类,有木有像小型大象?



1669年,荷兰人Swammerdam 在显微镜下首次对枝角类进行了形态上的描述,1684年,意大利人Redi 开始对枝角类进一步的研究并将内容发表,直到18世纪叶期,才开始研究枝角类其内部结构、发育、生态及生理方面的研究。我国最早研究枝角类动物1939年。陆鼎恒、张玺和易伯鲁对云南洱海和滇池的枝角类进行了初步的调查(陆鼎恒,1939;张玺和易伯鲁,1945),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1955年开始,蒋燮治、叶希珠、陈受忠等人对我国祖国大地上的枝角类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了94种枝角类,并编写成《中国常见淡水枝角类检索》一书。1962年开始应用枝角类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动开始监测评价水体水质 (蒋燮治等,1979)。

枝角类身体通常短小,体长0.2-21mm,大部分身体不超过1mm,水域的大小及水质对枝角类体色的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大型水域敞水区的枝角类,体色无色透明,而小型水域或是富营养化的水体,枝角类体色通常显示淡褐色或深褐色(蒋燮治等,1979)。食物、温度以及溶氧量等因子对枝角类的生长影响特别大。食物丰富时,枝角类的个体数量明显增多,而低温时,枝角类的寿命较长,而低溶氧可使枝角类体长增加(蒋燮治等,1979)。枝角类大部分是摄食水中细小的食物,如细菌、藻类、有机腐屑,其中细菌及腐屑最重要。研究表明富营养型湖泊的水体中,枝角类能大量生长,而贫营养型的水体中,枝角类数量明显较少。枝角类对星杆藻类、鱼腥藻、束丝藻等藻类都难于消化,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藻类的群体较大,相反,颗粒直链藻属、小环藻属、栅藻属等藻类是枝角类较好的食料选择,它们能促进枝角类大量的生长和繁殖(宋大祥,1963)。


4. 桡足类:喜不喜欢可爱的我?


桡足类是一类自由生活在水体水域中,体型微小的甲壳动物,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在水体生态中,桡足类也是鱼类的主要饵料之一,同时,桡足类还可以作为监测水体污染的主要生物指标



对桡足类的研究最早始于1776年的欧州,由研究人员Muller创建。1857年起,桡足类的研究主要是在形态、解剖、发育及生物学方面。此后,国外对浮游动物区系做了大量的研究(Dumont, 1983; Dussart & Defaye, 2001; Korovchinsky, 2006)。我国对桡足类的研究最早始于1889年,法国动物学家PoppeRichard在上海调查发现一新种(球状许水蚤),而我国首位发表桡足类的科研究人员是李希杰,他于1929年首次报道了淡水桡足类的分类特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甲壳动物研究组,1979)。桡足类主要由哲水蚤目剑水蚤目猛水蚤目三个目组成,猛水蚤目通常是底栖性浮游动物,分布特征明显与环境相关(Dussart & Defaye, 2001),有研究表明,舌镖水蚤属(Ligulodiaptomus)是中国的主要代表属,分布极广,而叶镖水蚤属(Phyllodiaptomus)仅在亚洲有分布(Dussart & Defaye, 2001)。


5. 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


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明显受到温度水力滞留时间等非生物因子以及生物间的竞争捕食的影响,有研究表明,浮游动物个体大的容易被捕食(Demott, 1989),浮游动物的地理分布明显受到温度的影响,因此,根据温度对浮游动物的影响,可将浮游动物分为广温性、嗜寒性和嗜暖性三个类。有研究表明:温带浮游动物主要是牧食性的溞属和象鼻溞属;热带的水体中,主要是网纹溞属和秀体溞属(Dumont & Negrea, 2002)。也有研究表明,鱼类对浮游动物的被摄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在晚春,温度回升。鱼类对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有明显的影响(Achenbach & Lampert, 1997)。悬浮无机颗粒物含量高的水域水体中,轮虫类及桡足类是要主要的优势种,其主要原因是悬浮颗粒物使得枝角类的摄食率下降(Kirk & Gilbert, 1990; Kirk, 1991)。水力滞留时间是反映水流的重要参数之一,其主要是对浮游动物的生长速率产生明显的影响(Straskraba et al., 1993)。通常水流较快的水体中,轮虫的生长速率比枝角类及桡足类高,因此,轮虫可以形成较为明显的优势种。

以上就是对浮游动物中的轮虫类、枝角类、桡足类进行的介绍啦!有没有收获满满呢?


注明: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曙光环保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fUQaD0-8tISfAcycumFdg

  • 发表于 2019-03-18 15:15
  • 阅读 ( 3544 )
  • 分类:环保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瓜瓜。
瓜瓜。

环境工程研究生

4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03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