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决议虽然未提及1.5℃报告的结论,但向IPCC的工作表示了感谢,以及“欢迎”这份报告的按时完成。
历时14天,拖堂了一天多的COP24通过了包括156页的《巴黎协定》实施细则、气候行动力、资金等的“卡托维兹一揽子”决议。
◆ ◆ ◆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关司琪 姚喆
发自波兰卡托维兹
在推迟了28小时之后,波兰卡托维兹当地时间2018年12月15日22点,《联合国IPCC变化框架公约》第24次缔约方大会(COP24)的闭幕式在默哀仪式中开场。
所有人起立默哀致敬的是菲律宾谈判员伯纳蒂塔斯·穆勒,从1991年的第一次缔约方大会开始,穆勒几乎参与了每一届大会。火力十足的谈判风格让她有着“龙女侠”的绰号。遗憾的是,闭幕前一天,穆勒在瑞士日内瓦离世。
COP24闭幕式上,全体参会者为菲律宾谈判员伯纳蒂塔斯·穆勒默哀。
(关司琪/图)
“一些人怕穆勒,但更多的人爱戴她。”菲律宾代表在闭幕大会的发言中深情地表示,“作为新一代的谈判员,向她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巴黎协定》为了全人类的福祉得到真正的落实。”
历时14天,拖堂了一天多的COP24通过了包括156页的《巴黎协定》实施细则、气候行动力、资金等的“卡托维兹一揽子”决议。
◆ ◆ ◆
拖堂28小时
本次大会是巴黎峰会之后最重要的一次谈判。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定》要求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2℃之内,并努力限制在1.5℃之内。本次大会主要任务是制定实施细则——指引各国到达“目的地”的“地图”。
闭幕式刚开始时,摄像机扫过一位打着哈欠的女士,引起一阵笑声。“昨晚真的很漫长……为了这份实施细则的出台,你们不知疲倦地工作了三年。这里有来自将近两百个国家的代表,能在如此多的细节和技术问题上达成共识实属难得。”COP24主席、波兰环境部副部长库尔提卡说。
闭幕会上打哈欠的女士。
(大会直播视频截图/图)
“没有听到反对,就这样决定了!”库尔提卡落槌,确认决议文件通过。在全场响起的掌声中,他邀请各国代表上台合影。让人意外的是,库尔提卡激动地站上桌子、跳了下去。
COP24主席从桌上跳下来。
(IISD/ENB/Kiara Worth/图)
跳下桌子的兴奋源于压力的释放,会议的成功闭幕让所有人都松了口气。仅仅28小时之前,在原计划的日程里,在场的22000多名参会者还不知道谈判任务能否完成。
“是的,这些问题复杂且需要时间来解决,但我们真的等不起了。”2018年12月14日,必须按照原计划时间回国的斐济代表司万德·迈克尔对大会的拖延深感失望,“我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就是希望看到有雄心和提升气候行动力的方案可以通过。”
2018年12月14日,太平洋岛国办边会的工作人员均已离场,屏幕上留下了“再见了,卡托维兹!”的标语。(关司琪/图)
困难在大会开始前就已被预见。《巴黎协定》条款中近三分之一涉及实施细则的制定,数以千计的细节需要确定。在大会之前,各国代表2018年已经在德国和泰国开过两次非正式会议,一点一点地把原本七百多页的草案文件精简到两百多页。
这是东道主波兰十年内第三次举办大会,大会特地安排提前一天召开,但在12月2日当天,大会主席库尔提卡姗姗来迟。
本次大会的参会阵容不如往年,没有特别多的元首出席,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还两度出现在会场调动热情,这在往年大会中也很少见。
最终的决议草案“难产”期间,各国态度迥异。气候脆弱国家论坛(CVF)和高雄心联盟(HAC)先后召开新闻发布会,高雄心联盟还拉起了“携手努力,提升雄心”的横幅。最后时刻,巴西还在市场机制的规则上提出反对意见。
2018年12月14日,高雄心联盟召开新闻发布会,拉起“携手努力,提升雄心”的横幅。
(姚喆/图)
◆ ◆ ◆
打破僵局
历经数个不眠之夜,《巴黎协定》实施细则最终还是达成了。跟踪气候谈判多年的观察员李硕说:“实施细则的成果来之不易,它为应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提供了支持;表明了尽管地缘政治纷争暗涌,但仍然存在制定强有力规则的可能性。”
三年前通过的《巴黎协定》突破了持续已久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二分模式,强调自愿性,各国按各自情况规划2020年后的气候行动,被称为国家自主贡献。
目前,已有193个国家提交了自主贡献,但形式多样,甚至不具有可比性。比如欧盟承诺在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较1990年至少减少40%,中国的自主贡献包括多个方面,如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到达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等。
为让形式多样的国家自主贡献有可比性,实施细则要提供统一的度量衡。此外,对于各国行动进展,《巴黎协定》要求各国主动汇报和评估,分别被称为“透明度机制”和“为全球盘点机制”,也需要做出详细的设计。
除了技术性挑战,谈判的核心焦点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是否应该遵循同一套规则。虽然《巴黎协定》弱化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分,但依旧肯定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并且给予能力受限的国家一定的灵活性。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彼此是否适用于同一套规则产生了分歧,这在透明度机制的谈判上尤其明显:哪些方面的行动要做汇报、采取什么样的报告标准……
最终,中国体现了“桥梁”作用,打破僵局。中国率先表示同意接受统一的规则,并且引导、协调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立场。12月13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一场媒体见面会上说:“大家都觉得有所得,但是又觉得有所失,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闭幕式合影。
(IISD/ENB/Kiara Worth/图)
最终,各国同意遵循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排放报告指南来测算各自的行动,并接受在2024年共同启动透明度机制。每5年一次全球盘点的机制设计也获得通过,将在2023年正式开始。
奥巴马政府的气候变化特使、因特朗普上台而“失业”的乔纳森·潘兴也不无感慨:“完成实施细则几乎每一个部分的编制工作都具有里程碑意义。下一步,我们需要通过政策、投资和实际行动来确保《巴黎协定》目标的实现。”
老大难的资金问题也取得了程序性的进展。发达国家同意增强就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的信息公开,在2020年讨论2025年后的资金支持目标。
但是,允许将贷款作为气候资金支持的一种形式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诉求相悖。“这可能会让商业贷款、股权交易也被计算为资金支持,让发达国家的资金承诺失去意义,非常非常坏(very very bad)。”美国公益机构ActionAid的政策主管布兰登·吴说。
◆ ◆ ◆
雄心、雄心、雄心、雄心、雄心
大会开始前两个月,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发布,指出按照当前升温速度,全球最快将在12年后温升超过1.5℃,全球的环境生态、人文、社会经济将有不可逆转的损失。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18年《排放差距报告》指出,要实现2℃或1.5℃目标,各国的气候承诺需要较现有水平提升3倍甚至5倍。
COP24会场。(关司琪/图)
在大会第一周结束前夜,小岛屿国家与气候脆弱国家迫切希望报告中所反映的气候变化急迫性能在本次大会的决议中得到体现,但会场上以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俄罗斯、美国为首的能源大国对此并不买账。
最终,决议虽然未提及1.5℃报告的结论,但向IPCC的工作表示了感谢,以及“欢迎”这份报告的按时完成。
不仅是对于1.5℃报告的轻描淡写,本次大会最意外的遗憾,在于各国对市场机制的规则未能达成。
目前,发达国家可以通过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向发展中国家购买减排指标,以抵消其国内的部分实际排放。但CDM容易导致减排效果在指标卖出国和买入国中被重复计算,而且这种花钱买指标的形式也违背气候道德。
《巴黎协定》希望设计新的市场规则,但巴西并不同意,导致大会迟迟不能闭幕。最终的协商结果是将争议留给下一年。这样的安排虽让人灰心,但也有分析人士表示,没有规则还是比确立坏的规则要好。
和艰难而缓慢的谈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业和环保组织的非政府行为热情高涨。
“中国角”共举行了25场边会,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也来给中国企业打气,“寻求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企业家们已经踏入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潮流之中了。”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与中国企业家在中国角讲话。
(C-Team/图)
多个国家和机构作出了自己的资金承诺。德国、挪威分别表示将对绿色气候基金的捐助增加17亿和5亿美元,用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行动。专门支持气候适应项目的气候适应基金也获得了1.3亿美金捐款。世界银行还宣布将在2021年后将用于气候行动的投资增加到2000亿美元。
“虽然对这个会议的结果都表达了不满意,但是大家都能接受。这就说明了多边机制是有效的,解决全球的问题需要多边主义,所以我们认为这次会议很成功,我们也圆满完成了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 解振华在会后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评价。
2019年9月,联合国将召开新一轮气候峰会。“从现在起,五件最重要的事就是:雄心、雄心、雄心、雄心、雄心。减缓的雄心。适应的雄心。融资的雄心。技术合作与能力建设的雄心。技术创新的雄心。”《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埃斯皮诺萨在闭幕致辞中代表古特雷斯秘书长说。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千篇一绿”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