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天
雾霾又成了全民关注的热点
其实,一场比雾霾影响更深远、
更持久的环境污染早已蔓延开来
那就是垃圾围城
在你的生活中
是不是经常会上演这样的场景:
喝完随手一扔的矿泉水瓶
擦完汗的纸巾、吃完饭后的剩余饭菜
还有外卖、快递包装盒……
每个人,每一天,都在制造垃圾
按照保守的算法
我国人均日产垃圾1.12kg
你可能根本不会在意
这些垃圾会被扔到哪里去
现在,来看一张图:
▼
图片来源:王久良《垃圾围城》
这是2010年的北京
黄色标签是北京市周围的垃圾处理厂、垃圾堆
这,就是所谓的“垃圾围城”
城市文明高速发展的副产品
全国668座城市中
几乎已有2/3都被垃圾带所包围
而且经济越发达,包围越严重
中国垃圾现状
对我们来说
把垃圾一扔仿佛就和自己没有关系了
但是对于城市来说,却已经不堪垃圾的重负
难道我们对此就束手无策了吗?
当然不是,解决办法就是垃圾分类!
怎样将垃圾处理融入到居民日常生活
让大家自发地去做好垃圾分类?
上海静安区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爱芬环保”)
经过6年多的实践,探索出了一种新思路
01
▼
我们丢掉的垃圾,还会回到我们身上
上海,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可很多人不知道
上海也是全国产生垃圾最多的城市
2016年,上海年生活垃圾产生量达879.9万吨
排名全国第一
每16天产生的生活垃圾
就能堆成一座金茂大厦!
在土地资源这么昂贵的上海
需要两个老闸北那么多的
土地面积来填埋垃圾!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宋慧看到从小生长的故乡
与后来国外留学之地环境相差甚大
一面是污水横流,一面是环境优美
这些经历和巨大的落差促使他开始
反思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 如今的故乡和大自然遍地都承载着
人类生活进程所遗留下的垃圾。
这种情况让人无比焦虑,
但我还是毅然选择面对它。”
宋慧,爱芬环保联合创始人、总干事,阿拉善SEE基金会创绿家、劲草同行伙伴
我们产生的生活垃圾最后都去哪了?
直到看了纪录片《垃圾围城》之后
宋慧才知道,我们丢掉的垃圾
最后有很多会变成有害物质回到我们身上
宋慧在家乡住处的阳台所拍的照片
处理垃圾最常用的方式是填埋或焚烧
但这两种方式都会带来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
而推动垃圾的源头减量和分类
才是解决垃圾问题的真正出路
2011年9月
宋慧和他的伙伴开始在
上海扬波大厦进行垃圾分类试点
起初很多人都认为试点不会成功
但三个月后,效果很快就产生了
那里也成了“爱芬环保”的最初起点
2012年8月,宋慧联合几位长期关注
城市垃圾分类的伙伴创办了“爱芬环保”
致力于推动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解决
最终希望人人都享有美好的环境
02
▼
探索适合中国的垃圾分类方法
刚开始做垃圾分类试点时
宋慧先找了宝山路街道
希望他们能帮忙动员一下社区
看哪个小区愿意试试
各小区一开始都不愿意,反复沟通后
扬波大厦业委会表示愿意试试看
一开始,居民们大多漠不关心
觉得不过是社区心血来潮做的活动
政府曾多次发动社区展开垃圾分类
但每一次都匆匆了事
大家认为这也是一次“ 面子活动”
但没想到,志愿者非常认真
刚开始时每天早上都在垃圾桶旁值班
告知居民该怎么分类垃圾
理解分类的好处后
小区里的居民逐渐参与了进来
上海保平小区内的居民正在进行垃圾分类,旁边的志愿者帮她在“绿色账户”上进进行记录。摄影/澍
宋慧他们还买了一个堆肥桶
用来做厨余垃圾堆肥
先用一段时间展示怎么堆肥
再将堆肥产生的肥料倒进小区的枇杷树旁
当年树上真的结了很多枇杷
居民们看到了整个过程,觉得很神奇
宋慧和志愿者们做了一些
装有感谢信的袋子,里面放上枇杷
送给了大厦里每一户居民
“很多人说,这是第一次吃到小区里的枇杷,
感觉和小区的联系更深了,
愿意一起做垃圾分类。”
爱芬试点小区内的垃圾分类箱,目前上海200多个社区内都设置有这样的垃圾分类点,每天早上会有社区内的志愿者在垃圾厢房旁值班,协助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摄影/澍
就这样,宋慧开始逐渐将
垃圾分类的经验推广复制到更多社区
截至2017年
“爱芬环保”已在上海273个小区推动垃圾分类
覆盖超过30万居民
以垃圾填埋、焚烧减量计算
经其介入的社区,垃圾减量率在30%-70%之间
2000年我国开始启动垃圾分类工作
实行18年来,效果并不理想
居民参与率低,社区推动困难
除了法律政策方面的短板
缺乏适合中国社区的
垃圾分类推动方法和技术是很大的原因
然而,“爱芬环保”不断总结经验
创造出了“独门绝技”——
被称为“爱芬模式”的
社区垃圾分类减量解决方案
宋慧正在展示爱芬环保制作的垃圾分类小贴士,摄影/澍
它以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三期十步法”为核心
联合垃圾分类链条上的各个利益相关方
在社区建立可持续的垃圾分类管理系统
在半年到一年内即可达到
让社区大部分居民实现自主、持续分类的目标
爱芬环保整理出的三期十步法
爱芬环保推动社区垃圾分类的方式
从1个老闸北区到如今上海的3个区
从1个社区的半年试点
到273个社区的规模化尝试
从扎根社区垃圾分类
到探索绿色零废弃生活方式
“爱芬环保”围绕“垃圾分类”和“社区”
在七年多的累积和反复实践中
寻找到了适合中国城市社区的
垃圾分类方法和技术
《社区垃圾分类的爱芬模式》报告,《商业生态》联合创作
03
▼
随手捡拾随手公益的户外活动新风尚
除了城市社区里的垃圾
“爱芬环保”也关注到了户外的失控垃圾
户外随处可见的垃圾
2014年,“爱芬环保”发起了“捡拾中国”项目
倡导形成“随手捡拾随手公益”的户外活动新风尚
以期达到“净山、净水、净心”的目的
(此处有视频,视频资料请查看原文链接)
活动吸引了非常多的年轻人参与
有志愿者参加完活动说:
“我参加这次活动后发的朋友圈,
是我有史以来获得点赞最多的活动。”
不止发动大家捡垃圾,“爱芬环保”还搭建了
中国环保公益界首个互联网捡拾平台
——“捡拾地图”和“捡星地图”
通过这个线上平台
建立起全国“随手捡拾+户外运动”
的时尚环保活动体系
以此实现全国户外垃圾大数据的
收集及分析等工作
在2018年9月15日的世界清洁日
158个国家联合发起了5小时捡拾清理行动
接力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
参与人数最多的垃圾清理环保马拉松
全世界共有1700万人参与
这是世界清洁日第一次在中国落地
覆盖了中国31个省市,132个地市
将近10万人在这一天
共同参与捡拾清理的联合行动
引导百万人“看见垃圾,捡起垃圾,减少垃圾”
倡导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清理垃圾总量达到754吨
(数据截至为9月16日)
捡拾中国,捡拾的不仅仅是垃圾
也是捡拾我们丢掉的文明
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
在SEE的陪伴下成长
从2012年到2018年这6年间
“爱芬环保”能从一个草根团体
成长为一个有成熟运作模式的机构
离不开阿拉善SEE基金会
在不同阶段的支持和帮助
2013年,爱芬环保入选
阿拉善SEE基金会“创绿家”计划
获得了一笔15万元的非定向资金
“这笔资金很重要,我们可以付租金,
可以发工资,能招募员工了。”
宋慧高兴地说道
随着“爱芬环保”的全职员工慢慢达到十几个人
宋慧面临着更多人员的管理
以及未来组织的战略设想等问题
2015年,在“爱芬环保”成长的关键期
又遇见了阿拉善SEE基金会的“劲草同行”
——面向环保组织成长期关键人才支持的计划
“爱芬环保”入选“劲草同行”计划后
让团队在管理和业务上有了
更专业化的支持、汇集了更多的资源
劲草伙伴大会开幕时,宋慧给参会者介绍如何举办一场零废弃的盛会。© 秋笔
对于宋慧来说
劲草同行和创绿家最大的不同在于陪伴
“劲草同行对环保组织支持更长期,
创绿家只有一年,
劲草同行的非定向资金资助有三年。
更重要的是有人才培养计划,
这对成长型公益组织很有用。”
阿拉善SEE会给每位劲草伙伴安排
企业家导师和公益导师
宋慧主要的三位导师为:
企业导师叶宇宏、公益导师卢迎迎、
三元战略导师王瑛
宋慧经常会同导师见面
有时是在爱芬的办公室,有时是在导师的家里
导师们除了知识上的帮助
也为其了带来更多资源
在王瑛和叶宇宏的帮助下
“爱芬环保”拿到了
阿拉善SEE华东项目中心的40万元资金
这笔钱用于将“爱芬环保”的
垃圾分类经验进行可视化的表达
让更多人清晰了解爱芬在
垃圾分类方面积累的知识与经验
在劲草同行的陪伴下
“爱芬环保”和其他伙伴们正在迎风成长
劲草伙伴分布图
从一个小区到服务四个街道
最后将经验与方法传播给更多人
在这个过程中
阿拉善SEE基金会不仅为爱芬环保的成长
提供了资源和技术的帮助
更是一种长久的互相陪伴与进步
没人喜欢垃圾,可没人不在制造垃圾
大地给予人物质的精华
我们不该回赠物质的垃圾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益美传媒”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