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内PM2.5:不应被忽视的“呼吸梗”

   浓度,比市年均浓度值高1倍。提高地铁通风系统的能力和效率可有效改善地铁空气质量,然而,大部分地方未能很好实现。     “您在乘坐地铁时佩戴口罩吗?对于这个问题,受访者中仅有7%的人在乘坐地铁时总会佩戴口罩,而更多的人在地铁内不戴口罩。”这是由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潘小川教授课题组合作,在

   浓度,比市年均浓度值高1倍。提高地铁通风系统的能力和效率可有效改善地铁空气质量,然而,大部分地方未能很好实现。


    “您在乘坐地铁时佩戴口罩吗?对于这个问题,受访者中仅有7%的人在乘坐地铁时总会佩戴口罩,而更多的人在地铁内不戴口罩。”这是由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潘小川教授课题组合作,在2016年10月~2017年4月进行的地铁空气质量调查中的一项反馈。


    如今,对于应对雾霾,人们已经逐渐习惯了采取自我防护措施。出门在外,口罩也成为防霾最为便利和有效的工具。不过,面对室外看得见的霾与地铁内看不见的PM2.5,大部分人会错误地认为,室内空气要好于室外。于是,认为在地铁内不用戴口罩,殊不知,地铁内的空气比室外还脏。
    
地铁内PM2.5含量高于北京市年均值


    每当外面天气不好,天空灰蒙蒙的时候,人们已经学会了条件反射地戴上口罩。不过,一进入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又会习以为常地摘下口罩。因为与室外看得见的“灰”相比,地铁内相对较高的空气“透明度”会让人产生错觉:地铁内空气要优于室外。“就连我们在进行测试调查前,也会有这种错觉。”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副主任林佳乔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坦言。


    根据北京地铁总公司的数据,北京市2017年6月23日轨道日客运量达到910万人次。晚上下班时段18:00~19:00,地铁出行最为集中,高峰小时出行占比达到54.8%。林佳乔介绍,此次问卷调查就是由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的11名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于2016年10月14日~2017年1月13日和2017年2月21日~4月14日两段时间,共计22周的每周五下午16:30~20:30间,在北京每日乘坐人次最多的10条地铁线内(1、2、4、5、6、8、9、10、13、14号线)进行。


    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主任赵昂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测试结论显示:采暖季地铁内PM2.5浓度要高于非采暖季。不过,无论是否为采暖季,与同时段北京空气PM2.5浓度均值相比,地铁车厢内的PM2.5浓度更高。非采暖季,地铁内的PM2.5浓度要比室外高84%,采暖季要高50%。由调查问卷可以看出,采暖季空气质量较非采暖季糟糕是符合公众认知的,但地铁内空气质量较室外差却与市民对空气污染的习惯性认知不符。被测试的10条地铁线内,空气PM2.5浓度均值为150微克/立方米,这与2016年北京全市PM2.5年均浓度值73微克/立方米相差1倍。


    测试数据还显示:地铁车厢内,空气质量最好的是13号线,最差的是8号线。“13号线的PM2.5浓度在这6个月的监测期内与室外接近,尤其是在非采暖季。这可能与13号线室外线路较长、通风较好、车速相对较慢有关。”赵昂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解释说,地铁车厢通风、车站的设计与装修材料、客流量、车速等因素都可能会影响空气质量。目前,北京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地铁系统,现有17条运营线路、270座运营车站、456公里运营里程、日载客峰值达1105.52万人次。“不过,不同地铁线路内的空气质量差异明显,这种线路差异恰恰也说明了地铁内空气质量有较大的改善空间。”赵昂补充道。
    
地铁内戴口罩可减少心肺等疾病风险


    赵昂表示,很遗憾,在618份问卷调查中,76%的受访者认为地铁外的空气质量更糟糕。乘坐地铁时,从不佩戴口罩的受访者有162人,总是佩戴口罩的仅有31人。“这也表明,人们对地铁内空气质量的危害仍没有清醒的认识。”赵昂说道。“人在安静时,每分钟呼吸的空气总量约5~10升,我们取其中间值7.5。根据问卷调查,北京地铁通勤上班族平均每天乘坐地铁的时间约2小时。为了避免数值被高估,我们使用非采暖季地铁内环境空气PM2.5浓度值(127微克/立方米)作为暴露水平。对于一个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的乘客,在一年内乘坐地铁的过程中所吸入的PM2.5大约为28600微克。”PM2.5一旦进入体内,约有50%~90%将会沉积在肺泡数周甚至数年。假设按照2/3的沉积比例计算,无防护措施的地铁通勤者,乘坐地铁一年,呼吸会产生沉淀进肺泡无法排出的细颗粒物量为28600微克×2/3≈18900微克。


    我国近年有相关研究,一项关于颗粒物污染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短期影响的研究显示,PM2.5浓度升高10微克/立方米,所有年龄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上升0.51%、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率上升0.44%。


    尽管如此,乘客在乘坐地铁时,佩戴口罩的人仍属少数。“这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认识到佩戴口罩带来的健康收益。”赵昂如是说。如按前所述,PM2.5日均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PM2.5吸入量每年就增加39420微克。假设在乘坐地铁时佩戴防雾霾口罩,可以阻挡50%~90%的PM2.5。根据前面的计算,一年可减少吸入PM2.5的量约在14300微克~25740微克之间,大约占到39420微克的36.3%~65.3%。“这也可以理解为,乘坐地铁佩戴口罩,可以降低约1/3~2/3范围的日均PM2.5浓度增加带来上述疾病死亡率上升的健康风险。”赵昂解释说。
    
提高通风系统能力可改善空气但执行监管不力


    上述数据说明,改善地铁内的空气质量对乘客的健康影响不可忽视。除了公众自己要有意识佩戴口罩这类力所能及的事情外,在提高地铁空气质量问题上,政府与地铁运营公司也应有所作为。赵昂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一些国家已经从政策监管层面推动地铁空气质量改善。例如在韩国,环境部早在2007年就建立了公共交通工具内的空气质量推荐标准和相应的管理指南。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与地铁内空气质量相比,对室外的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更显紧急,因此导致地铁内空气污染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其实,改善地铁空气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是提高地铁通风系统的能力和效率。然而,这些事情大部分地方仍未能很好实现。


    以上海为例,上海地铁对列车车厢空调管道定期清洗消毒的周期较长,原来为两年一次,后又改为5年清洗消毒一次。这很易造成空调管道内滋生细菌,这也与《上海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规定的“对地铁列车车厢的空调设备及通风管道每年进行清洗和专业机构进行卫生学检测”的标准还有很大距离。


    潘小川表示,目前像上海这样的情况仍较为普遍,我国很多城市对地铁内的空气质量监管仍不到位。不过,赵昂了解到,一些城市为了改善地铁内空气质量,还是做出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例如在湖南,长沙地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正式提出“绿色地铁”概念。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在2号线全线19个站点共引进约300台大型空气净化机。据说,已全部安装到位。看来,你做与不做,办法就在那里。为了应对地铁内的空气污染,除了民众应建立戴口罩的意识外,政府还应尽快制定地铁内环境可吸入颗粒物质量标准,地铁公司也应有所作为,严格按照地铁车厢空调清洗标准执行,并合理设计地铁通风空调系统,从而优化乘车环境。




本文转自“中国经济报

原文链接:http://www.ceh.com.cn/cjpd/2017/09/1040723.shtml

  • 发表于 2018-11-25 21:04
  • 阅读 ( 1362 )
  • 分类:环保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瓜瓜。
瓜瓜。

环境工程研究生

4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40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