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扫盲训练:贴标签这事要不得!

看点批判性思维训练中强调在表达自己观点时要拿出足够充分的证据,在分析他人观点时更要善于挖掘其背后的隐藏假设,戳破逻辑漏洞。在日常生活中,“贴标签”这件事情尤为典型。背后多是产生于我们的固有偏见和刻板印象。本文将带领大家借助批判性思维更好地看待“贴标签”,改变自身的思维局限和坏习惯。 先来看段征婚启事: 小慧今年29岁了,


看点批判性思维训练中强调在表达自己观点时要拿出足够充分的证据,在分析他人观点时更要善于挖掘其背后的隐藏假设,戳破逻辑漏洞。在日常生活中,“贴标签”这件事情尤为典型。背后多是产生于我们的固有偏见和刻板印象。本文将带领大家借助批判性思维更好地看待“贴标签”,改变自身的思维局限和坏习惯。


先来看段征婚启事:

小慧今年29岁了,来自家人和朋友的逼婚压力越来越大,她自己也希望有个幸福稳定的家庭。因为交友圈不大,她开始通过婚恋网站相亲。深思熟虑之后,小慧设定了以下几个择偶标准:

1. 不考虑河南人和东北人

    需城镇长大,不考虑农村人

3. 本科需毕业于“211”高校,优先考虑“985”

4. 必须比自己年纪大

5. 不考虑射手座,因为射手座比较花心


看见这个征婚启示里的标签了吗?

地域标签、城乡标签、学历标签、年龄标签、

还有星座标签!

这背后的观点,也许包括一系列论断。

河南人多骗子;

东北人大男子主义;

农村人多凤凰男;

上过名校的人更优秀;

年轻的男性不会照顾人;

这些论断正确吗?


比如,

河南人骗子多,有统计数据吗?

还是媒体给你的误导?

东北人都大男子主义吗?

判断依据是身边认识的几个东北人?

标签背后往往隐藏着错误的归因:

比如认为,

优秀的品质主要由名校经历塑造

星座决定品格……


人的精力有限,认知资源有限。贴标签是一种最基本的归纳演绎:第一步先归纳。从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事实出发,在某一类群体和某一行为特征之间建立起联系;也就是说,通过归纳,得出一个大前提。第二步再演绎。因为某人属于这一群体,那么Ta也有可能有这样的特征。


这样的归纳演绎,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捷径。否则每遇到一个新鲜事物都从头学起,是对认知资源的浪费。当我们面对一个陌生人或陌生事物时,迅速分类贴好标签,从脑子里调出Ta们的类别特征,一番简单演绎,对方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似乎也就能猜的八九不离十。很多时候,人们也乐于给自己贴上一些标签——迅速将自己类型化,不仅便于寻求归属感,也能让别人更快地认识自己。

所以说,贴标签这件事本身并非我们批判的对象。我们要警惕的,是没有充足的数据和证据支撑的过度概括。将个人经验,媒体的渲染,社会的成见,作为归纳总结某个群体特征的依据。

错误的标签,刻板的印象,让我们产生偏见和歧视,导致了错误的决策和行动。

很显然,上面案例中的“小慧”很可能就因为标签太多,首先就为自己排除了很多的可能性,因而失去很多的相亲机会?我们再反过来想,会不会有相亲的人看到小慧的广告也给她贴上一个标签“大龄剩女”呢?

我们生活中,因为这些标签,给自己和他人制造了多少隐形的障碍?

你被贴过什么标签?

先来听听被贴标签的伙伴们是什么感受吧

标签:“黄冈中学毕业的学生只会死读书”

毕业于湖北黄冈中学的@Jessie  就曾苦恼于被贴的“死读书”的标签。但是,黄冈中学的死读书比例真的畸高吗,有全国范围中学的抽样调查吗?还是黄冈中学曾经的光环和媒体宣传带来的印象?

标签:“重庆姑娘=辣妹子=脾气火爆”

作为一名重庆妹子,@生生 被贴过的标签是#重庆(川渝)姑娘=辣妹子=脾气火爆#  :

一旦刚认识的人知道我是重庆人,总是惯性的来一句:重庆姑娘啊~辣妹子啊,性格火爆之类的。要不就是“听说你们那边从早上就开始吃火锅啊?”“听说一两岁就开始吃火锅啊?”,同理还有“你们山西人都是喝醋长大的吧?”“你们广东人是不是什么都吃啊?”   ……

可是,人的性格是多重的而非单一的,一个“辣妹子”以偏概全抹杀掉了千千万万川渝姑娘各具特色的性格!

“喜食辣椒的人多脾气急躁、性格火爆”这条论断的背后暗含的意思是饮食习惯会影响人的性格,可真的一定是这样吗?

2015年《纽约杂志》引用的一项全新的瑞士研究,研究发现:性格特点影响饮食习惯。每个人日常的饮食习惯都受到性格潜移默化的影响;饮食特点同时也受周围人影响。 比如: 1、谨慎的人不经常吃甜食;2、敏感的人易受情绪影响而暴饮暴食;3、开朗的人更经常下馆子、食量比较大。

还有,在知乎上也看到了不少诸如此类的问题:要去重庆玩儿几天,但是不吃辣,怎么办?  摔~重庆除了火锅串串,不辣的美食也是大把大把的好嘛~~什么豆花饭、蹄花汤、碗杂面、老鸭汤、凉糕、凉虾、冰粉、醪糟、汤圆撑得不要不要的,再不济清汤抄手、清汤火锅也是非常美味的!(这个好像跑偏了啊(ฅ>ω<*ฅ))


标签:“上海人就是排外!”


@周羚姗Lisa # 作为一名上海女生,经常被贴的标签有“精明”、“排外”、“小气”、“作”、“穷讲究”等等。如果是男生,可能还会受到“娘娘腔”、“怕老婆”、“小男人”的嘲笑。


上海人真的排外吗?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她继续追问:


一方面,可能是媒体因素,比如,今年春节期间的上海女生跟江西男友回农村老家吃了一顿年夜饭就分手的事件,就是故意强调了女方的“上海人”身份来强化上海女生“作”、“看不起硬盘男”的标签。


另一方面,语言因素。在上海生活、或者来上海旅游的外地人(江浙地区除外)如果认为上海人排外,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语言的障碍。上海人,尤其是老一辈上海人和熟悉的人之间,彼此经常讲上海话。有的上海人普通话说不好,外地人听不懂,难以融入,甚至会对上海话比较反感。


她听朋友说,有一次在商场买衣服,用上海话问了一句可以试穿吗,营业员就非常不耐烦地说听不懂,让她朋友说普通话。有时在学校或者公司里听到上海同事、同学在用上海话聊天,她就会想如果自己是外地人,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大概也会觉得尴尬,所以都只在家里说上海话,出门都讲普通话。


但是老乡和老乡之间说家乡话再正常不过了,既然四川人和四川人可以在上海用四川话聊天,东北人和东北人可以在上海用东北话唠嗑,那上海人和上海人在自己家乡说家乡话为什么就会让一些外地人不舒服呢?可能是这些人在面对说上海话的人时启动了投射的心理防御机制,也就是说因为觉得自己会被上海人排斥,所以面对上海人讲上海话就觉得这是一种排外的表现。


标签:“文艺青年?不靠谱!”


@jasmine萧 则分享了“文艺青年”这一身份标签带来的问题。喜爱文学艺术的年轻人被贴上文艺青年的标签。而人们又给文艺青年贴上不靠谱、行为乖张的标签。


文艺青年不靠谱——有证据,有数据吗?即使有数据体现相关性,能论证“热爱文艺导致不踏实”这一因果关系的成立吗?即使论证成立了,你能证明我就是这“大多数文艺青年”中的一员吗?


除了这些贴在群体身份上的标签,还有很多贴在行为特征上的标签。


性格比较内向,就被贴上“笨嘴笨舌”“懦弱”这样的帽子。批评两句政府,就被称作“崇洋媚外”;声援两句维权律师,就被称作破坏国家安定团结。污名化的标签,会进一步影响人的行为。


一个伙伴分享,从小被贴上“笨嘴笨舌”的标签,给她带来很长时间的心理阴影。@素心 总结:给异议者贴标签、扣帽子,让活生生的人变成了一个非人的符号,变成了一个和我们不一样的异类。当人们去攻击一个异类时,也就没有了心理上的负疚感。


你给别人贴过什么标签?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我们是否也经常给别人贴标签,不知不觉中让别人郁闷,自己也蒙蔽了双眼?重新反思,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一位伙伴举例,自己曾经给老公贴的“懒散”的标签,但是上完课重新来思考这个标签,发现是片面的。丈夫对于孩子教育问题可能比较懒散,生活也缺乏规划,但是对于自己的工作和分内的家务还是很积极完成的,也能够坚持锻炼身体。


看,撕掉标签,重新审视一个人,还能促进夫妻感情!


@素心 曾经给左派贴上“脑残”的标签。但是反思后,发现这个标签是错误的。把一个人某一方面的判断和自己不同,概括为他整个人的错误,是一种过度概括。


@ROSEADA YAO 则反思,原来一直持有大多数学艺术的人都不靠谱这样的偏见:通过C计划的学习,我意识到我也会给一个地域或一个群体的人贴上标签。这是一种很狭隘的思考方式,在这里,我首先要改正这种“坏习惯”。


为什么我会认为学艺术都不靠谱呢,是个人对这个群体的一种猜测,一种假想,而这些过度的概况都来自于这个群体中个别的几个人身上所反映出来的一种共性。这个别的几个人又有一些光环效应,非常知名,为世人所敬仰,但他们这几个人并不能代表全部的艺术从业者,所以还是需要我们用心去看待。


一位伙伴提到,曾经认为四种男人不可交:天秤座、打独球、爱八卦、酒品不好。但是经过反思,经过追问是否过度概括,追问这些性格特质产生的背后原因之后,他发现,也许这种评价和决策是不公平的。


比如,这位朋友是真的爱八卦吗,还是为了和自己找话题聊天而有时显得八卦?即使爱八卦,真的就是人品不好吗? 类似的,还有小伙伴原来认为会把朋友圈分类显示的都是心机婊,但是现在再也不这么看啦!


撕掉标签,有多重要!


标签的改变,也能带来生活的改变。


一位伙伴分享说,当我们放弃给对方的标签,调整了与对方的相处之道后,对方也有可能改变对自己的评价标签。“比如我曾经被一同事贴标签[高冷],后来认识到因为自己是给她贴了个[矫情]的标签,所以敬而远之。双方调整了情绪和相处方式后,相互的评价也都有了良性的变化。”


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大家都可以来看看自己身上、身边是否还有这些或显性或隐性的标签。


标签帮助我们快速筛选信息,但是也经常误导我们。当你遇到别人把不符合实际的标签贴你身上时,请大胆地从证据和归因两个角度沟通和反驳;当你给别人贴标签时,也想一想是否有依据,会对双方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是否有更好的标准,来替代这些身份标签?


越是和“多数”不同的少数派,身上的标签就越多,并因为一些负面的标签,而遭受不公平的排斥。


在很多时候,主流的“多数派”总可以毫无心理负担的给别人贴标签。但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因为某一个身份,在某一天成为少数派。我们会生病,被标上抑郁症患者、传染病人等标签;我们会老去,成为被人贴上很多负面标签——遭人嫌弃的老年人;我们也可能出国生活,变成了到处被人问“你们中国人怎么就那么喜欢吃狗肉”的少数族裔。

我们知道这个社会充满了不公平,充满了偏见和歧视。但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依旧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之中吗?我们可以做出怎么样的改变?


你被贴过什么标签?

你给别人贴过什么标签?

关于标签,你有什么想说的?




本文转自“外滩教育”

原文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5cc143d5acae







  • 发表于 2018-11-25 17:58
  • 阅读 ( 1463 )
  • 分类:环保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瓜瓜。
瓜瓜。

环境工程研究生

4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40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