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深圳中心书城,前来这里看书不再是单一选项,很多同学在玩手机和iPad等电子产品。朱洪波 摄
暑期已来临,你打算如何度过这个假期,是在兴趣辅导班中度过,还是去户外享受自然美景?
日前,由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发布的一项调研报告,引起了不少家长的关注。报告显示,在深圳,目前有近75%的孩子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低于60分钟,12.85%的孩子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几乎为0。其中电子产品和兴趣辅导班占据了孩子的绝大多数课余时光。
有研究学者认为,现代城市里的儿童普遍存在与大自然割裂的状况,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诸如儿童肥胖、注意力紊乱、孤独、抑郁、愤怒等一系列症状。这种情况也被称为“自然缺失症”。该项调查显示,有13.96%的深圳孩子都具有“自然缺失症”的某些倾向,而全国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16.33%。
近75%孩子每天户外活动不足1小时
据悉,本次调查是由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联合国内5家公益机构发起的,旨在了解城市里的孩子与自然的亲密度情况,并分析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在深圳地区,一共发放了2000份问卷,主要面向本地区的学校,以小学为主,同时也包括小部分的幼儿园及中学,男女比例比较平衡。
调研报告显示,深圳市儿童的户外活动时间总体较少,有将近75%的孩子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低于60分钟,每天超过1小时的孩子仅占25.63%。同时,男孩子的活动时间显著比女孩子多30分钟左右;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各阶段的活动时间逐步减少,且女孩子的减少幅度超过男孩。
“孩子与自然的亲密度低,这种情况在全世界范围都存在。”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闫保华说,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业压力大是其中一个显著因素。据调查,深圳市幼儿园的课外户外活动时间多数在60分钟左右,小学则明显减少至30—60分钟,初中阶段则继续减少至30分钟左右。
另一方面,大城市的自然资源也很有限,在人们生活的周边,即使有公园、绿地,但景观也比较单一,且充满各种限制因素。“举个简单例子,很多小区的草坪都是整齐划一的,要么打了杀虫剂,也不允许随意践踏,只有观赏的功能,难以调动孩子嗅觉、触觉、味觉等多感官活动。”闫保华说。
据其介绍,当前儿童开展户外活动,主要还得依靠家长陪伴,而根据他们的调查,尽管有77.69%的家长认同孩子在室外玩耍的时间太少,但要么因为担心户外活动不卫生,要么因为学业及家长时间等原因而无法考虑,这也成为儿童户外活动匮乏的一个外在原因。
“深圳儿童的自然亲密度虽然也不是太高,但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有‘自然缺失症’倾向的孩子比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闫保华解释说,这一方面是因为深圳的公园、绿地资源丰富;另一方面也因为深圳的空气状况好,利于户外活动;同时,深圳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育儿理念也普遍较好。
专家:户外活动匮乏影响儿童身心发育
据了解,“自然缺失症”是由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丛林中的最后一个孩子》中提出来的一种现象。“它不是一种疾病,只是反映了城市儿童与大自然割裂的状况。闫保华告诉记者,这种状况容易在儿童发育过程中,产生很多负面影响,比如说肥胖、注意力紊乱、孤独、抑郁、愤怒等一系列症状。
“比如,有些小孩受外界环境影响,比较热衷于电子类产品,而不是参加户外活动。以看电视为例,小孩对于色彩变化往往很感兴趣,但是电视屏幕闪烁过程很快,时间长了以后,就会对孩子的视力有影响。另外,小孩子看电视往往是在被动式接受信息,这对孩子大脑发育和思维也会有影响。”
目前,深圳小孩花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有多少呢?据调查,有超过43.25%的孩子,每天花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超过30分钟;43.91%的孩子每天花的时间在0-30分钟,只有12.85%的孩子几乎不接触电视和其他电子产品。同时,男孩比女孩使用电子产品时间多,家长教育程度越高,则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越少。
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对儿童发育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甚至有超过16%的家长反映,孩子玩电子游戏或上网出现“成瘾”迹象。深大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副主任陆克俭认为,类似上述情况造成的后果,不仅是身高、体重、视力、智力等身体素质方面的问题,同时也不利于孩子健康开朗性格的形成。
很多家长就认为,他们的孩子常常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的心理问题,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情绪问题,随着孩子外出旅游或者参加户外实践活动的增加,情绪问题明显得到缓解。深圳市中小学心理指导中心主任王鉴老师表示,在城市里“电视儿童”、“学习儿童”是非常普遍的。
“孩子们不应该成为‘宅童’。而亲近大自然的野外郊游活动、体育锻炼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男孩子的阳刚之气,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认识,增强孩子的环保意识。”一名教育学专家说。
儿童自然教育需全社会形成合力
闫保华认为,提高孩子与大自然的亲密度,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家长认识到户外活动的重要性,多拿出时间来陪孩子是不难的。”而陆克俭则提到,我国的教育体制导向,是造成此问题的主要原因,“我们重视文化教育,拿起考试的指挥棒,很少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学生自然也就不重视户外活动。”
“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对此所做的工作是不足的,举办较多的是专业性的体育比赛,缺少全民性的活动。”陆克俭说。为此他建议,学校可以每天组织全校师生跑步10分钟,老师、校长带头,这样的体育活动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深圳市中小学心理指导中心主任王鉴的设想是:“学校可以把课堂搬到自然里,一些自然科学课程可以组织学生户外教学,到自然环境中去体验。”
关于部分学校和家长担心的郊外出游的安全问题,陆克俭认为,这项工作应分步骤开展,先把学校的体育活动搞好,在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身体素质和安全意识前提下,每周可以组织郊游,根据季节、孩子年龄段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同时,也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设计线路,有效保证孩子的出行安全。
“当前学校的户外郊游活动,也可以先借助家委会来组织,在家长的陪同下组织孩子出游,可以减少校方关于安全方面的担忧,同时也不会占用学校课时。”闫保华建议。但从长远来看,仍需要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做保障。
在采访中,也有不少专家提到,儿童的户外体育活动,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除了家长和学校,政府、俱乐部、公益组织也应该承担其社会责任。“我们现在也在向城管局公园管理中心争取,在一些公园建立自然教育中心,同时也在对中小学老师做相关教育培训,告诉老师怎么将自然教育与教学相结合。”闫保华说。
另外她还建议,政府也可以借鉴美国或者香港的做法,将自然教育纳入全人教育范畴,由政府向专业机构购买服务,科学化、有组织地带领青少年学生团体深入大自然,开展户外活动及相关的自然科普教育。
本文转自”新华网“
原文链接:http://www.xinhuanet.com/local/2015-07/15/c_128020642.htm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