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监测和统计口径完善的话,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数据可能会更大,污染占据的比例会上升。”近日,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示,农业面源污染可能成为最大排放源。
2月28日,在农业部农研中心举行的2017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会暨媒体见面会上,农研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室副研究员金书秦发表了这份名为《农业面源污染的趋势研判、政策问题和对策建议》的研究。
面源污染,不同有固定排污点、排污途径明确的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由农药、化肥、废料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湖泊、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
金书秦从三个方面递次判断农业面源水污染排放的趋势:排放量、该污染源所排放的污染物占排放总量的比例、该类污染源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农业将为最大排放源?
2007年,农业面源污染在全国污染源排查中首次进入官方统计,此后历年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开始将农业面源污染与工业源、生活源并列进入统计。
数据显示,就部分污染物看,农业仍不是最大污染源。以氨氮为例,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5年)》,氨氮排放量229.9万吨。其中,工业源为21.7万吨、农业源为72.6万吨,城镇生活为134.1万吨。
金书秦表示,农业面源污染的核算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包括氮磷流失、畜禽粪便、水产养殖等,而“秸秆、尾菜等虽然被认为是农业面源的来源,但是并没有进入统计中。”
“未来随着农业面源污染统计口径的完善,其数值可能会更大。”他强调,数值的上升主要缘于统计口径的完善,并不代表实际排放的增加。
在此基础上,金书秦判断,农业面源占比在未来会上升,直至成为第一大排放源。
以水污染为例,现有统计中,水污染物主要有工业点源、城镇生活、农业农村面源。金书秦表示,当下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工业和城镇点源污染增速、总量都有所控制,待农业统计口径完善后,农业面源污染占比肯定上升。
金书秦说,“这是早晚的事情,从国际上看也是这样。”
他表示,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多表现为与农业面源相关的富营养化。
面源污染如何治理?
2014年,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基本思路。
“一控”,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确保农业灌溉用水量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全国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三基本”,即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确保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7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
金书秦认为,目前采取的一些措施对于减少面源污染排放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他提醒,要避免某些行动陷入数字浮夸。
以农药零增长为例,他表示,农药减量具有较多不确定性。由于缺乏有效信息,许多农民实际使用农药的剂量往往比推荐剂量多1-2倍乃至更多,加之作物病虫害与气候相关,大大加强了农药剂量的不确定性。
同时,农药还面临着底数不清的问题。金书秦认为,虽然国家统计近年来农业制剂量在180万吨左右,但“180万吨是商品总量,是不具有环境和健康意义的,有意义的是折百量,普遍的说法是30万吨左右,但却缺乏官方公开发布的连续、准确数据。”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表示,化肥与农药零增长“一定要汲取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前车之鉴,警惕成为数字游戏。”
此外,以畜禽禁限养和秸秆禁烧为例,也有部分措施在执行中过于严厉和不惜代价。金书秦结合地方调研的经历认为,在夏收和秋收季节,秸秆禁烧工作几乎成为基层相关部门最大的政治任务。
“客观的说,秸秆并不是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是却在使用几乎最严厉的行政手段。”金书秦表示,秸秆的资源属性并没有变化,只不过未能更好利用,应该把更多资源和精力用于寻找出路,清除秸秆综合利用的障碍。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