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生病是我不好,但请别只想着消灭我……

从8月1日在沈阳发现第一例非洲猪瘟以来,短短几个月来,疫情已经波及18个省市。 起初,这只是发生在家猪身上的瘟疫,我们需要担心的只是养殖者的损失,直到11月16日,吉林省防治动物重大疫病指挥部通报,白山市浑江区红土崖镇发现一头死亡野猪,并声称非洲猪瘟病毒可能已经扩散到了吉林省一定范围内的野猪身上。 野猪也许是受害者 非洲猪

从8月1日在沈阳发现第一例非洲猪瘟以来,短短几个月来,疫情已经波及18个省市。

起初,这只是发生在家猪身上的瘟疫,我们需要担心的只是养殖者的损失,直到11月16日,吉林省防治动物重大疫病指挥部通报,白山市浑江区红土崖镇发现一头死亡野猪,并声称非洲猪瘟病毒可能已经扩散到了吉林省一定范围内的野猪身上。


野猪也许是受害者


非洲猪瘟并不传染人,野猪有可能成为猪瘟病毒的宿主。于是有了一种声音,透露着对捕杀野猪的期待。

 


想问作者,那些数字是从哪来的,依据是什么?那些你所谓扑杀野猪的国家,疫情消除了吗?

 

我们先不讨论法律或者野猪是否真被家猪传染了,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原本在家猪身上的病,是怎么传染到野猪身上的?

 

首先看,我们的猪是怎么管理的。


因为家畜污染环境的问题,许多村委出台《家畜家禽圈养管理办法》,内容大致相似:



按照这样的规范,中国的野猪上哪得非洲猪瘟去?

 

难道软蜱或者壁虱咬了养殖场的猪,又不远万里跑到野外把非洲猪瘟传给了野猪?

 

有这么一种可能,但事实看起来没有那么费劲,甚至不用麻烦软蜱。



你听说过杂交猪么?

 

规范里说好的圈养,但我们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到家猪在村子附近肆意游走,意思是自由的家猪肉好吃,更重要的是卖得贵。


家猪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红外相机中,一些养殖户为了“提高猪肉质量”,甚至招野猪给家猪配种。这样的事似乎没有人反对,媒体的发文还充满鼓励。


 

我们在国家级保护区里都遇到过村民放养野猪的情况,村民给我们讲述了养殖模式——


它们只养母猪,放养在山上,到了繁殖季节山里的雄性野猪会和家猪交配,然后雌性家猪会生下杂交小猪,我们的红外相机在那里也拍到了野猪、杂交野猪、小猪成群活动的画面。

 

这些看起来很美的模式给了家猪把非洲猪瘟传递给野猪的绝佳机会。

 

非洲猪瘟的病毒非常顽强,可以存活在冷藏猪肉100天、腌制成火腿的猪肉中140天、冷冻猪肉1000天。


调运过程中粪尿、不清洁的运输工具以及饲料污染都可以造成传染。养殖户给生猪喂食的泔水也是猪瘟的来源。

 

家猪都跑到野猪家里去了,这样的高强度接触让野猪有大概率机会感染上猪瘟。

 

野猪生活在林子中,偶尔下到农田。本可以相安无事


但我们在野外可是见过不少长得像野猪的家猪。相比真正的野猪,这些家野猪耳朵更大、毛色更多变,更典型的是它们不那么怕人。


到最后出现的情况可能是:家猪上山把野猪感染了,人再用“消灭病毒”的理由,把野猪清理干净。不知道这是哪来的底气?比起扑杀野猪,是不是应该先规范家猪的养殖?


 

被传染了死亡的还有它们


入侵的养殖动物正把越来越多的疫病传染给野生动物。


狗会把犬瘟热传染给野生大熊猫和其它野生动物。


2001年和2010年俄罗斯的一些野生东北虎出现瘦弱、非正常死亡的现象,后来发现是感染犬瘟所致;巴基斯坦地区的东方白背秃鹫因为人给家畜使用消炎药(双氯芬酸),种群数量下降了超过95%(戳:南亚兀鹫危机:另一个关于药和印度的故事


事实上家畜和驯养动物正在给本地的野生动物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


前些年我们在江西做调查,听说山里的野猪有时候会成批死亡,这可能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结果:首先大型猛兽如华南虎、豹等的消失给了野猪繁殖过旺的可能,其次栖息地破碎和减少使得野猪和家猪增加了很多接触机会,于是猪瘟便会在野猪种群中爆发,并使得野猪种群锐减。


因食用了体内含有双氯芬酸的死家牛而肾衰竭死亡的东方白背秃鹫。


因感染犬瘟而瘦弱不堪的野生东北虎。来源:WCS



为什么不应该扑杀野猪?

 

我知道许多人不喜欢野猪,它样貌丑陋,有时候还吃庄稼。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忽视了野猪对生态的巨大作用。

 

首先一个特别重要而不可忽略的事实是:野猪是森林的原居民,是与森林关系非常密切的大型兽类,也是虎、豹等大型肉食性动物喜欢的猎物,是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比如我们在M2大王的领地里就经常发现野猪被吃剩的残骸。


 小野猪,体型比较小,是较容易得到的猎物。


野猪是杂食性动物,几乎什么都吃。野猪一生最大的本领是用细长的嘴巴不停地挖掘土地,寻找地下草根、种子、橡果等等,练就了无敌的嘴皮子功夫。


在挖掘和翻动泥土的过程中,种子能与土壤充分接触,空气也可以更好地混入泥土,这样的觅食行为让土壤更加肥沃健康,适宜种子萌发。另一方面,野猪吃下去的,无法消化的种子也会随粪便排泄出体外,起到了传播种子的作用。


野猪体型宽大,皮肤厚实,它们有时会在难以行走的地方开辟出新的道路,紧密的灌木丛会因为野猪的拜访形成一道走廊,为森林创建出更多适合大型动物行走的兽道。


不光如此,野猪还可以抑制和促进植物的生长,并且影响整个区系植物的样貌和覆盖度。我们在很多地方所看到的森林的样貌,其实都是被野猪管理过的。


 西双版纳易武保护区 ,看到在泥地里的野猪了么?

BY 猫盟CFCA/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科学家Welander-J 就瑞典自然保护区野猪群活动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猪在栖息地范围内,用嘴拱地寻找食物这一行为多发生在特定区域,而那些地方多集中在潮湿地和阔叶林。


反过来,野猪蹭树及在地上打滚等行为,又有助于维管植物和苔藓类植物种子的扩散;同时还疏松了土壤,使植物繁殖的芽体分散,从而增加了特定区域内物种的多样性。

 

莱茵河平原的野猪研究也表明,野猪通过建窝、拱地和采食植物种子来影响下层林木中植物的生长与生存,拱地行为对酸性干旱草地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再生有积极作用。

 

到了冬天,野猪会在取食过程中清理厚厚的雪层,暴露出来的地面则给一些鸟类提供了进食种子、昆虫、沙粒等食物的机会。


冬天找食物的野猪,拱开了雪地。


其他动物如狍子、马鹿及小型哺乳动物也更方便取食。因此,野猪作为带头大哥,也为许多动物安全度过恶劣气候提供了保障。


此外,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吗?我们曾经发过山西野猪群吃牛尸体的视频。是的,野猪还是森林里的清道夫


和草原上不同,没有秃鹫来吃掉死亡动物的尸体,是野猪充当了这一角色,成为最首要的分解者。至于豹子,那是食物链顶级物种,逮个牛吃几口就算了,打扫餐桌那不是它的事儿。


即便长得不好看,它也是整个生态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这次非洲猪瘟的爆发,给我国的养猪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们应该从危机中学到的是如何汲取教训,思考解决的办法,找到未来可行的模式。


如果能够推动我国养殖业规范化规模化的进程,那么对于未来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是长足有益的。


而如果你想到的,只是消灭野猪,那么你应该再多想想。




(点击原文链接查看更多视频、图片资料)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猫盟CFCA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5UOiOP8267OtffV8VeaohQ

  • 发表于 2018-11-21 17:36
  • 阅读 ( 1578 )
  • 分类:环保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问题

0 条评论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瓜瓜。
瓜瓜。

环境工程研究生

45 篇文章

作家榜 »

  1. 溪泽源 140 文章
  2. 瓜瓜。 45 文章
  3. 合一绿 40 文章
  4. 邹胜利 32 文章
  5. 大欣 29 文章
  6. 远道可思 24 文章
  7. 1267 24 文章
  8. 曾俐 21 文章